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 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 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 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 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 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 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 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 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 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 起流芳千古.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 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 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 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 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
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 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 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 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rénxū ) 2、桂棹( ) zhà o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qiǎo ) 6、愀然( o ) 7、山川相缪(liá lú ) 8、舳舻千里( zhú jīng ) 9、旌旗( 10、酾酒( shī ) 11、横槊(shuò ) o) 12、渔樵(qiá 13、扁舟(piān) o) 14、匏樽(pá yó u) 15、蜉蝣(fú ng) 16、无尽藏(zà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全文总结: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变化
饮酒乐甚 愀然 喜而笑
(乐) (悲) (乐)
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 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 —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 ——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 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 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 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 “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 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 千古名作《赤壁赋》。 赤壁三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
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简介苏轼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 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 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 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 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 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关于“赋”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兼有诗歌、散文的特 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
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 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 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 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 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 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 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 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 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 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 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 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 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 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
苏 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黄” 词—— “苏辛” 书画—— “宋四 家”
思考:客“托遗响于悲风”,悲从何来?
一世之雄 蜉蝣天地 人生须臾
而今安在 沧海一粟 不可骤得
怀古
悲
伤今
三、客人言悲
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 解决矛盾。赋写“客人”的生悲之 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 天 cé ng 古同“已”, 止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 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 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 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 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 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 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了事。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 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 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 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 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 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 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 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 古代第一全才。
怨 慕
乐 歌 箫声 泣 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 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 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 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 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 福和不幸。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 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 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 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 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 就要产生。”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夜游赤壁
——乐
清风徐来
白露
游
水波不兴
月出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事
景
情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袅袅,不绝如缕。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唱歌吹箫 ——乐极生悲
四、苏子说理 水 变:逝者、盈虚 与 不变:未尝、卒莫 月 且夫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清风、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旷达乐观的态度
—喜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 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 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 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 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 抑郁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