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案

(4)从()分到()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米/分。
(5)请找出汽车在下列时间的速度填在表中。
时间/分
0
0.5
1
2
3
3.5
4
速度/(米/分)
3.说一说汽车从1分到3分行驶路程的大致变化情况。 学生互相补充交流信息并提出问题。
个别学生会认为:速度没有变化,路程也没有变化。实际是:这段路的速度是400米/分,所以路程在增加。
五、自我评价。
先请学生进行独立的自我评价,然后小组间互评,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向他人学习。
作业
设计
根据今天的活动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 看图找关系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情境,经历分析汽车速度变化、足球场内声音变化的过程。
2. 能读懂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图表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简介、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看懂图表中的数量关系,从中获得相关信息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感受用数学图表来描述事件或行为的简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补充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些什么?
课堂
小结
“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
作业
设计
为我们班设计一种联络方式,并用图表示出来。如果仍然是每通知2人需要1分,计算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通知完。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3. 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与他人分工合作,增强合作意识。
4. 在回顾、反思、交流中,进一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合作测量、收集数据、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2.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交流:行驶时间、速度及变化情况。 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图表。
(1)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分。
(2)在第1分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米/分。
(3)从()分到()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从()分到()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1)把球从指定高度落下时,要将球的上沿(或下沿)与高度标记平齐;
(2)要细心观察球的反弹高度,并根据反弹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及时做上标记,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
(3)要及时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下来;
(4)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采用同一高度下落时,可以做多次。
4.出示教材的实验报告单,对比说一说有什么要进行补充的,为什么要添加这一项?
(4) 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
如:下半场前半时比较安静;半时后突然声音变得非常大,一定是客队险些进了球,观众虚惊一场;最后15分钟,双方拼抢积极,场内声音比较大。
(5)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变得如何?
课堂
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课时 比赛场次
【教学目标】
1.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搭配问题,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中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1)“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以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人”什么意思? 你能继续用图表示出来吗?通知到的同学书是怎样的? 请学生继续填表。
(2)借助4分,5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结合4分、5分的示意图写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结果:
4分:2+4+8+16=30 5分:2+4+8+16+32=62
每增加一名队员,该队员都要分别跟之前的队员进行一场比赛,所以增加的场数应该是(人数-1)还要说明-1是因为自己不和自己比。
概括所有的情况, n个人比赛,规律是:1+2+3+„„+(n-1)= 比赛场次
还有的学生会这样计算:n×(n-1)÷2 追问:为什么?
(以5人参加比赛为例:每人都进行4场比赛,5人进行的20场比赛中每人都重复了一次)
(二)出示足球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变化图。
先指导学生整体上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1) 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少时间? 学生交流怎样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众从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从横轴(时间轴)上找到开始进场的时间是19:00,退场完毕时的时间是21:45,一共经过2时45分。即165分。
4.总结规律。 如,
(1) 列表格:
表格是如何建立的?表格中的“√”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把表格的一半去掉„„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不仅要根据比赛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还要通过每增加一名同学增加几场比赛来说明规律的合理性。 (2) 画图:
两种方法都是用点来表示学生呢,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名学生之间的一场比赛,通过数连线条数的方法来寻找比赛场数的规律。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呈现的方式略有不同。
师:我们在列表中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那从画图中也能发现这个规律吗?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和这个问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握手、拥抱、查线段„„ 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什么策略? (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活动二:联络方式。
1.出示情境。
【教学准备】
乒乓球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3人进行握手游戏到4人握手游戏开始。
二、走进生活,探究新知
活动一:乒乓球比赛。
1.课件出示:
六(1)班 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这类问题我们以前就学习过,请你用学过的方法试一试。(画图、列表。)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2) 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引导学生从横轴(时间轴)和纵轴(音量轴)体会时间与音量之间的关系,用“安静”与“比较安静”细致描述音量的变化情况。
(3) 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在?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提问:
图中那些线段表示足球场内的声音非常大?上半场什么时间声音非常大?你是怎样找到这个时间的?这个时候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3)算式:1+2+3+4+5+6+7+8+9=45(场)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时,引导发现:2名学生时,只有1条线;3名学生时,增加了2条线,1+2=3(条);4名学生时,增加了3条线,1+2+3=6(条);5名学生时,增加了4条线,1+2=3+4=10(条);从而发现规律,5名学生时,比赛场次从1加到4;6名学生时,比赛场次从1加到5;以此类推,10名学生时,比赛场次从1加到9;
师:同学们的意见是否正确,不同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弹的高度又分别是多少呢?想知道这一点我们需要怎么办?
怎样实验呢,实验前要先做哪些准备呢? 引导学生思考:先确定实验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启发学生从实验步骤、数据收集及小组合作分工等方面制定实验方案。
2.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是什么,每一步要做什么。
如:先确定下落的高度,将篮球和乒乓球自然落下,然后,观察它们落地后的反弹高度,做记号,最后量一量。
3. 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如何收集和记录?
交流后明确收集两种球下落前的高度和反弹后的高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收集这些数据,需要注意什么。
4. 小组内如何分工?
如:将小组成员分为:落球员、测量员、观察员、和记录员。
5. 全班交流设计方案,相互借鉴、提醒,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例如,明确实验中的注意点:
篮球和兵乓球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补充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什么运动项目?玩过什么球?喜欢玩什么球? 今天老师也带了两个球,你会玩吗?
抽三名学生分别拍球,轮流把两种球都拍一拍,再说说拍两种球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1. 请大家先猜一猜如果从同一高度落下,哪种球会反弹的高一些? 各自反弹的高度是多少呢?
一、直接揭示课题:看图找关系
二、交流。
(一)汽车的行驶速度。 出示行驶速度变化图。 学生提问并交流:
1.观察上图,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交流,明确观察图的步骤:
(1) 观察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了解图表示的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纵轴和横轴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 图中点A表示什么意思。(时间为0.5分时,汽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数学好玩 教学教案
主备人:米翻
课题
第一课时 反弹高度
【教学目标】
1. 结合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实践活动,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学习试验中的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2. 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过程,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有126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通知完?
引导学生发现:每增加1分,增加的人数是前一次通知人数的2倍,5分可以通知62人,所以了,6分时,可通知到的人数为:2+4+8+16+32+64=126(名)
n分通知到的同学数比前(n-1)分通知到的同学数的2倍还多2人,那么6分通知到: 62×2+2=126(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