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略制定子课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小组2010-6-15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名单廖涛韩秀成朱宏赵志彬李宏奎张晓宁刘华刘河蔡莹茹果完成子课题研究课题时间:2010-6-15目录一、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础分析 (1)(一)知识产权文化核心理念 (1)(二)提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背景 (3)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7)(一)在我国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 (7)(二)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作的难点 (8)三、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前景及目标 (10)(一)知识产权文建设的基本原则 (10)(二)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11)(三)定位分析 (13)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举措与保障 (14)(一)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举措 (14)(二)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16)摘要根据我局《专利战略制定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本课题为专利战略研究十个专题之一——《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战略本身得以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
为使“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为大多数国人所接受并形成共识,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本课题拟从文化入手,根据社会各阶层的特点、创新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广,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植入知识产权文化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奠定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基础。
本课题首先从定义知识产权文化核心理念及提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背景入手,从世情、国情及知识产权发展现状等角度出发,对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做出基础性分析。
就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实施近30年来,公众的接受程度、知识水平和总体概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势判断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题认为,现今普遍薄弱的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已经很难与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
如不能尽快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影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
因此,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课题的第二部分系统分析推进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和难点所在。
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着手,在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传播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使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顺利实施,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建立并飞速发展了30年的基础上,加快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其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一致;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职能相一致;积累了相关经验、拥有一定资源;掌握了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对在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这个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创意难、落实难、被人理解难等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剖析。
在此基础上,课题的第三部分确定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前景及目标。
未来几年,知识产权问题仍将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发展的难题之一。
努力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水平正是破解这个难题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本课题将本着明确导向、逐步推进,弘扬传统、借鉴成果,政府主导、顺应国情,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服务全局,扩大影响、注重实效的原则,分别就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进行规划,制订标准需可预期、可量化、可评估、可微调,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脚踏实地。
通过定位分析,本课题认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应重点覆盖大中学生、企业界、学知界、媒体、政府官员等五大群体。
必须根据这些群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差异化设计,开展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彰显民族复兴决心的公益活动。
课题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实施保障。
提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应从形式和内容入手,丰富并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并升级宣传产品,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使“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成为社会大多数群体的共同认知。
具体举措包括:利用诸如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现有的主流媒体,搭建传播平台;打造诸如知识产权“一堂课”活动、“知识产权文化体验活动”、“零距离传递志愿者行动”、“年度知识产权人物”评选活动等有影响的品牌活动;推出类似《知识产权小故事》、《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读本》丛书、《不可不看——中国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解读》电视片等具有可读性、观赏性,同时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一批优质书刊、栏目。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而展开的系统工程,为做好上述工作,应着力打造以下五大支持平台:开展阶段性中国公众知识产权文化素养调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舆情监测系统、酝酿建立中国知识产权媒体联盟、充分发挥官方及战略合作网站作用、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做好测评与发布工作。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适应当今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长远大计,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向全社会深入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提高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础分析(一)知识产权文化核心理念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就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氛围。
1.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就是要倡导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权利的观念。
尊重知识彰显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从知识产权使用者的角度,尊重知识表现在全社会普遍对人才的珍惜、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只有知识产权制度的精神植根于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中,融汇于公众普遍的荣辱观里,尊重知识才可能成为公众自觉的行为选择,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率;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视角,尊重知识不仅表现在权利人具备依法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具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素质和行为选择。
而知识产权权利人确立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抉择,正是其长期良性发展的需要。
2.崇尚创新崇尚创新就是要发扬创新变革、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
崇尚创新体现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精神品质,是知识产权文化生长和延续的基本前提。
首先,崇尚创新体现为社会整体具有对创新促进发展的意识认同和行为取向,具体表现在公众的普遍意识中包涵了基本的科学素质、务实的求真品格、积极的竞争意识、宽容失败的心理习惯和对创新成就的价值认同。
当这些观念和习惯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时,知识产权制度实践就具备了最坚实、最广泛的人文土壤;其次,崇尚创新体现为创新主体具有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主观意识、方法论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在创新活动中树立道德的、绿色的科技进步观,推行求真务实、创新变革的辩证思维,倡导批判继承、学术民主的理性态度,推崇开放协作的竞争观,强化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这些精神和素养转化为创新群体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时,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成就。
3.诚信守法诚信守法就是要推行诚实信用、遵纪守法、遵从公益、和谐发展的风尚。
诚信守法确立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普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知识产权文化良性和有序传承的思想基础。
在知识产权领域倡导诚信守法,一方面,要求相关当事人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系列活动中,应保持善意诚实的态度、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
只有具备了广泛的诚信道德基础和普遍的守法行为选择,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构建知识产权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另一方面,推崇权利人能够兼备权利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市场竞争与合作共赢的方法论。
知识产权使用者及广泛的公众群体是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之源,只有私利与公益均衡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整体发展才能和谐并进,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创新的激励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运行。
(二)提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背景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建立;带有中国特色的执法体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
以专利法为例,自1985年4月1日实施至今,已先后经过了三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对应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时代。
标志着中国用20多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以上走过的立法路程。
与立法进程并行不悖的是,包括行政审批、宣传培训、中介服务、学术研究等在内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行政与司法两条途径运作的执法体系也从无到有、逐渐趋于完善。
自1985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量达582.3万件,其中国内专利申请量已达到489.8万件;累计授权专利308.3万件,其中国内专利264.5万件。
2002年至2009年,中国企业专利申请由6.9万件增长到48.3万件,占国内专利申请比例由33.5%增长到55%。
同时,中国企业对外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及其全球排名也不断上升。
充分说明在良好制度环境激励下,中国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然而勿庸置疑的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毕竟这一制度在我国正式颁布实施还不到30年,缺少时间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知识产权理念并不完全一致的影响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弥合,沿袭着历史发展而来的制度因素也是相当一部分国人理解和接纳知识产权制度、理念的障碍。
因此,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对待知识产权更有着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粗通到熟稔的过程。
这一过程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所以尽管国内的专利申请逐年递增,总数已接近500万件,但均衡分析,无论是专利质量,抑或是平均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显著差距。
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有待增强。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这一现实也反映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上的参差不齐。
知识产权新闻宣传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在2009年4月完成的《中国公众知识产权文化素养调查》结果显示,省际之间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指数最大相差11.7个百分点。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更大,对知识产权内容的认知正确率相差15倍,其他以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相区分的不同人群,其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水平也符合逻辑地显现出较大差异。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中国,何以既有像华为、中兴那样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世界一流的企业;又有在即将迈进资本市场大门前夕,因被爆出号称拥有的专利已因欠缴年费失效而搁浅的苏州恒久公司;还有一大批因专利意识淡薄、不堪重负、最终被挤出市场的DVD生产厂家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