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 无水印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 无水印


机械复苏装置
胸外按压机:存在争议,不改善结局,安装浪费时间
体外心肺复苏:年龄18-75岁;高质量CPR<15min;心脏骤停病因可 逆;作为器官捐献供体或受体
给药途径-外周静脉给药
优点: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无需中断CPR,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也可满 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复苏时首选外周静脉给药
药物-肾上腺素
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缩血管效应,增加CPR时冠状动脉和脑的灌注压
在SCA的复苏中,每3~5分钟使用1mg肾上腺素IV
多项心脏骤停的研究中,与标准剂量(1mg)相比,高剂量肾上腺素并不 改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或神经功能
给药途径:气管内给药
如果静脉或骨内穿刺均无法完成,可经气管内给予。利多卡因、肾上腺素、 阿托品
一般情况下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用注射用水或生 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同样剂量的复苏药物,气管内给药比静脉给药血浓度低。气管内给药产生 的低浓度肾上腺素,可能产生β-肾上腺素能作用,导致低血压和低冠脉灌 注压,有潜在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风险。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和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
心肺复苏概念
BLS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开放气道(A, airway),人工呼吸(B, breathing),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及 电除颤(D, defibrillation)
预警及识别
预警: 高危因素 1.难纠正低氧血症 2.各种类型休克 3.心率失常 4.电解质紊乱 5.哮喘、肺栓塞等
识别: 1.无心电监护,突发 意识丧失,颈动脉判 断是否存在心脏骤停, 识别不应超过10秒 2.有心电监护,提示 心脏骤停,立即开始 心肺复苏
高质量
高质量心肺复苏 1 高质量胸外按压 2 人工通气 3 除颤 4 原发病处理 5 体外心肺复苏
呼吸机注意事项
自动呼吸机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已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均可使用自动呼 吸机
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可使用不具备呼气末正压功能的自动呼吸机
潮气量的设置应使胸廓有明显的起伏(6~7ml/kg或500~600ml),且送 气时间大于1s。压力逐渐上调,以避免胃胀气的发生。一旦建立人工气道, CPR期间呼吸频率应为8~10次/分
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室颤到给予电击,时间不超过3分钟。并应在 等待除颤器到位期间进行心肺复苏。
电击除颤应尽早进行,能量根据制造商的建议,一般双向波120--200J, 单向波360J,可尝试使用最大能量。
一次电击后如不成功,则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而不连续电击尝试
不可电击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原发病处理识别导致心脏骤停可逆性病因是实现复苏重要措施 不影响CPR前提下,床旁超声明确心脏填塞、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等 严重高钾血症可以在复苏同时积极降钾治疗 急性冠脉闭塞积极开通冠脉血管
人工通气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最初数分钟后,组织缺氧逐步 进展
CPR可提供25%~33%的心输出量
吸入100%浓度的氧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最大值,从而达到最佳的动 脉血氧含量,同时这种短期的氧疗方案不会造成氧中毒
人工通气要点
采用纯氧进行通气 胸外按压与通气频率30:2 对于已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通气频率10次/min 单此通气量已最小胸廓起伏为标准
注意呼气末正压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除颤要点
位置:心底部和心尖部,导 电胶充分接触皮肤
能量:双向200J,单项 360J
除颤完成后立即恢复胸外按 压
室颤 无脉室速
心脏骤停形式

心室停顿 无脉电活动
不可
电击 节律
室颤-可电击
无脉室速-可电击
室颤、无脉室速-可电击
有指征心脏按压,应立即进行,同时尽快进行电击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ACLS)是指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 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 助设备、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 的维持等
院内心肺复苏生存链
1 预警及识别
心肺复苏流程
2 高质量的复苏
3
复苏后管理
4 个人教育及团队培养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流程
西安市中心医院 普一科 谭兆邦
参考文献
2015-AHA-摘要-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参考文献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心肺复苏概念
心肺复苏: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高级气道建立
气管内插管:为目前最常用的高级气道建立方法 应充分考虑CPR过程建立高级气道的利弊,一般宜在患者对初步的CPR和 除颤无反应或自主循环恢复后再实施 气管内插管包括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和经环甲膜气管插管
高级气道注意事项
确定高级通气装置的位置正确 2个急救者,其中一人持续的胸部按压,另一人以8~10次/分的频率提供 通气,不要求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的同步 为避免按压疲劳造成按压质量和频率的下降,每2min轮换实施胸部按压 避免过度通气
缺点: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心循环需要1~2分钟, 药物峰浓度低、循环时间长
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则应在用药后再静脉注射20ml液体并抬高肢 体10~20s,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
给药途径:中心静脉给药
如果除颤、外周静脉给药、骨内静脉丛给药均不能恢复自主循环,急救者 应立即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给药。 中风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溶栓后是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对禁忌证。
6 复苏药物应用
高质量胸外按压
高质量胸外按压
减少按压中断: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80% 减少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早期采用简易呼吸气囊,争取建立人工气道<10秒 自主循环恢复识别:建立有效生理监测指标代替外周脉搏检查减少胸外按压中断,包 括冠脉灌注压,动脉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特征性频谱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