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句只是表达“生”之难得、“死”之令
一个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怎样看
死
人悲痛的观点。一者人“欣于所遇”而 待死亡,王羲之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 “得于己”只是一时的快慰,“所之既 感悟人生,对这些问题作了精彩的回
倦,感慨系之”的感伤时刻终会到来。 答。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生死观的篇目
观
二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只是 很多,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 “俯仰之间”,生命何其短促!三者人 义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
育应该是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课,因 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 价值”。史怀哲的呐喊应该引起我们的 31
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教材教育学生,帮 间充实丰盈。王羲之的这种对生的执著 思考:当一个哲学家在呼吁人类应当敬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6.04
教学探索
急 起 急 伏 维 妙 维 肖
街亭失守,蜀汉北伐全盘皆输,处于责任风暴中心的马 谡难辞其咎,罪不容诛。作为蜀军统率的诸葛亮在斩马谡前 后,感情极为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 不已”三种哭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内心世界。第一次当 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大哭后,联想起两人往日义同兄弟 的情谊,情不能已地流出了伤心之泪。但为严明军纪,不能 不杀,且已“叱左右推出斩之”,所以只能挥去眼泪,有情 而不枉法。第二次参军蒋琬力阻诸葛亮,孔明虽被打动,但 他信奉“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且马谡 军令状立在先,所以他只能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 “流涕”比“挥泪”更明确地揭示了诸葛亮悲哀的内心,正 所谓执法而不忘情。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泪如泉涌,涕泪纵横,内疚、自责 涌上心头,悔恨识才不深,痛惜北伐失败,淋漓尽致地刻画 出诸葛亮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态,其情至真至纯。从三“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 象。而且三“哭”与三“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两 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
有些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呢?
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就是为 正面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说:“除非
人当然需要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 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有人把枪逼到你的脑门上,你没办法
出,置生死于度外,也应当在和平时期 之言”(《报任安书》)。司马迁“就 了 , 否 则 , 无 论 如 何 , 人 都 得 活 下
二、维妙维肖 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静止地交代 人物性格,而是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用自身的行为来说话,来塑 像。乍到街亭,马谡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
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以笑讥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现 出他极为主观;王平提出异议时,他大觉逆耳,大笑王平 “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 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再笑王平无能,更显示了他目 空一切,得意忘形;马谡极力拒谏,一意孤行屯兵山上,正 中司马懿下怀,司马懿躬亲巡哨至山下,马谡在山上见之大 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懿胆怯。透过这 些神态语言描写,一个一意孤行、公然违令、死守兵法、刚 愎自用、妄自尊大、小觑劲敌的马谡形象跃然纸上。
所以说《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不作客观限制,不下主观 定论,真实而鲜活地再现了人物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的描 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 多个“三”。赏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小说 战争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的独特艺术和隽永风格。
(许小娟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畏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时,为什么 帝,遭刑受辱,诟莫大焉,但他“隐忍 爸,人为什么都得死呀?”张大民没有
序
者也,而王先生(,总是把 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 他们的是非曲直看得清楚分明,但旁观
︾
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 者清,当局者迷,今人在创造历史的时 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候,他们是否真正地吸取了前人的教
看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 训?他们对前人的看法有没有可能由自 宗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说明王 身所验证?如此说来,人类社会是很难
殇为妄作”句。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士 残志坚的史铁生以自己对生命的解读,
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他们崇尚老庄, 对人生的实践,直逼芸芸众生的灵魂。
大该玄理,一时玄谈之风盛行。庄子曾 他从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
很长时间以来,有关中学生自杀事 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东 的落日、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冬
探寻中学生自杀的多层次根源,可能会 为“虚诞”、“妄作”,一反东晋士大 命都有自身的价值,从而焕发出他对生
归结为学习压力大、对其精神关注贫 夫沉溺老庄唾余谈玄的时风,认为生是 命无比的热爱。史怀哲在演讲辞《我的
乏、个体成功体验缺失、赏识教育和挫 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的 呼吁》中,“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
件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各种媒体,这些学 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膜拜, 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激起灼烈而清纯
生有的觉得“活着没意思”,有的把生 反映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力 的草木泥土气味的暴雨这样一些平凡之
活看成是对痛苦、悲伤、失望的忍受。 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 极的事物之上,感悟到最微弱纤细的生
活出精彩。死,需要勇气;生,也需要 极刑而无愠色”,并没有影响他名垂千 去!”当普通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
毅力。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总会遇到 古,反倒以其忍辱负重的社会责任感彪 着对生的坚定信念时,“传道”“解
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是遭受屈 炳史册。
惑”的教师何必回避“生存还是毁灭”
32 辱。当此之时,我们应当冷静行事,敢
一、急起急伏 前人毛宗岗曾评点“上庸失而使孔明无 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 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 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 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 城之饷不得不收。”这充分说明了街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 失,吾大军休矣。”所以,诸葛亮点将到位,部署严密;所 以司马懿着着不让,志在必得;所以魏军和蜀军在街亭展开 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惊心动魄的战 斗气氛,铺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马谡“屯兵山 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 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落荒而逃,张郃 佯作追击,魏延及时增援,此为一“夺”;张郃佯作败退, 魏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不料背后司马 懿、司马昭伏兵齐出,张郃复来,魏军合兵,千钧一发之 际,王平引兵来援,此为二“夺”;王魏合兵,径奔列柳, 与高翔夜袭魏寨,欲复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失 陷,此为三“夺”。三番争夺厮杀,刀光剑影,奇矫突兀, 声色俱佳,令读者目不暇接。其中贯穿的蜀方增援和魏方打 援,魏方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 伏,如重峦叠障。有“斗转星移,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 《读〈三国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生
生”(《庄子·齐物论》),“以死生 优美的文字为当时的盛会写下浓墨重彩 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庄子· 的一笔,也是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灿烂的
的
德充符》)。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是 一笔!王羲之的感叹警醒着人们:如果 以生死的虚无而否定世俗,对所处的现 听凭人生虚度,任其苍白荒芜,那就真
生
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王羲之借此 的可悲了!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命题呢?
于应对。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触怒武 最后一集中,张大民的儿子问他:“爸
(罗必科 湖北省监利新沟中学)
2006.04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折教育的疏漏等一系列因素。教育的重 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 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
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热爱生 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 的”,他认为,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
命、热爱生活 、热爱人生,生死观教 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 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
教
的生命长短完全听凭自然,人在自然伟 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 力的面前何等渺小!正因为生命如此宝 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育
贵,人怎能怠慢有限的生命,怎能不用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 永恒的生命价值回报自然对人的恩赐! 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
其二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身
——《失街亭》中“三”的艺术
◎许小娟
《失街亭》作为《三国演义》中“失、空、斩”的重要 篇章,因其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多样性历来为人 所赞叹。纵观全文,笔者发现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充分显示 了“三”的艺术:街亭三“夺”、马谡三“笑”、诸葛亮三 “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文就依次说说它们 的表现。
从
教学探索
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应当成为语 与热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
︽
文教师严肃思考的课题。
超越了前后期的诸多文化大家。李白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既有良辰美 《拟古十二首》之九说:“生者为过
兰
景、赏心乐事的铺陈,又借题发挥,围 客,死者为归人。”其中虽然不乏人生 绕生死的重大问题抒发感慨。虽然文章 的豁达,但也并无多少豪迈振奋的成分
亭
内容比较艰深,却是对学生进行生死观 可言。王羲之的笔下则涌动着热爱生命
教育不可多得的名篇。
的激流,启示着后人不断书写瑰丽的生
其一在于第二段中作者引用的古训 命华章。
集
“死生亦大矣”。这句话出自《庄子·
其三是抓住第三段的“后之视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