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母鸡》教案授课人:赵菊兰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感受母爱的无私。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老舍笔下的猫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
那么,他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 分钟)1、生自读勾画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母鸡V不敢再讨厌三、自读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态度发生如此变化呢?自学指导二、轻声读课文1——3 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分钟后交流)1、学生汇报: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学生回答后, 教师引读: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板书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板书2、师问:它真是一只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怎么样的母鸡?生(讨厌)3、请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3 自然段。
四、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段落过渡:你看。
就是这样一只嘎嘎乱叫,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又拼命炫耀的母鸡,作对它的感情却有了180度的转变,有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这是为什么呢?自学指导三、默读课文4-9 自然段,思考又是什么原因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找出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一段话,读一读。
(3 分钟后交流)1、指名说2、齐读这段话。
3、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多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馈、交流(1)、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 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指名回答(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2)提示“歪着、挺着、看看” 。
引导理解: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他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钱前,看看后。
引导想像:此时的鸡妈妈面对的可能是怎样的敌人?指名回答(一只狡猾的狐狸,一只凶猛的老鹰,一只霸道的公鸡,一个调皮的孩^子)3)师问:和他们相比,鸡妈妈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他不怕自己受伤吗?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负责)板书4)指导朗读;谁能读好它?5)看到一只这么负责的母鸡你们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让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它不仅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还是一只慈爱的母鸡,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了母鸡的慈爱?指名汇报出示句子2 慈爱: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1)提示“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 ,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指名回答(啄一啄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吃;放下是为了让小鸡吃。
)2)提示“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
引导理解:你感受到什么?3)师问:母鸡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自己挨饿,很明显的让我们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慈爱)板书4)请所有的女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5)身边有一只那么慈爱的母鸡你们还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它负责、慈爱还很勇敢,哪些句子能体现它勇敢呢?指名回答出示句子3 勇敢: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来了黄鼠狼。
1 提示“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
引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指名回答(因为为了让小鸡能吃饱,它敢和大公鸡拼命,所以大公鸡怕它。
)2)提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 引导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指名回答(顶是很、非常的意思;为了小鸡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3)它的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你们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板书4)带着这种感受,男同学读上一句,女同学读下一句。
5)师问:身边有一只如此勇敢的母鸡你还能讨厌它吗?(不敢)所以作者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它不但负责、慈爱、勇敢,而且十分辛苦,那一句最能体现它辛苦?指名回答出示句子3 辛苦: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次。
1)提示“多少次”。
引导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为什么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指名汇报(很多次、无数次;它很累。
)2)它为了儿女,任劳任怨,你感觉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辛苦)板书3)带着这种感受,学生比赛朗读。
4)看到如此辛苦的母鸡你还忍心讨厌它吗?(不忍心)所以作者说——(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 哪句更好?为什么?指名汇报(前一句好,因为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6)、师问: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崇敬的?指名回答(因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带着崇敬之意分男、女角色朗读这一句。
(7)、小结:是啊,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的品质的最好浓缩。
(8)、师口述: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小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问:当你读到“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时难道你还仅仅认为作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学生一起回答(赞美母亲)五、拓展文本升华母爱1、同学们,我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老舍曾这样写到母亲:“妈妈整天的给人家洗衣裳,有时候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的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买卖的伙计们送来的。
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
“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
可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
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
”老舍的妈妈有时还咬着牙给人家当女仆,挣了钱供儿子去念书。
母亲教会了他做人,教会了他劳动。
2、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板书:母爱伟大)3、师引: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儿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当灾难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儿女活的希望,如果一定要给母亲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你们一定会说——(齐读):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分组读,再齐读。
4、此时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你的妈妈吗?(学生自由说)六、作业课外自选阅读:老舍《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朱德《我的母亲》。
《母鸡》教学反思《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 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
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原因,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
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的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文学,比如老舍《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朱德《我的母亲》,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然而,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首先是课堂前紧后松,围绕作者不敢讨厌母鸡展开,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上用时较多。
先让学生找句子,朗读,评价,再读从而体会母鸡的伟大,于是就出现了课堂时间不够用,导致在情感升华上学生对母爱的伟大感悟的就比较肤浅。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给学生文本内容的同时,更应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存在、表达方式,文字背后的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也就是要关注语文意识。
,由于忽视了语文意识,因此学生对老舍先生语言的口语化、直白化的感悟和体验就不到位,教学还是在平面上推移,没有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导致整堂课的情感升华始终没有一个提升。
其次,本组听课教师反应出我在教学上不够大胆,该放手时没放手,总是扶着孩子们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自己在上课中讲得还是太多,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
整整四十分钟的课堂,举手回答的就集中在聊聊数人上,更多的是沉默的看客。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然而在学生的理解遭遇瓶颈的时候,我的分析就过多地参与引导了,使得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明显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通过这堂课它带给我的启示是深刻的: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理念指引下的文本解读。
设计是理想的,但在课堂中总留有遗憾,课堂中,当学生说得不到位,或学生说了,怎样让学生的回答得以提升,我做得还很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