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
----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
护士可以暂时成为昏迷病 人的意识;自杀者对生命的 热爱;截肢的一个肢体;初 盲者的眼睛;出生婴儿的动 力;年轻母亲的知识和信心, 对那些虚弱而不能讲话的人, 她们就是声音!
----毛泽东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看待一切事情都应该眼光远大,不要过分忧虑, 以免影响健康。
倾听:即“全神贯注地 听”,是指护士对患者发 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 整体接收、感知和理解的 过程。 有时听病人诉说,比 护士说什么都重要,尤其 是对那些焦虑、恐惧、紧 张的病人,鼓励他们说出 心中的感受,缓解其心理 的压力。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倾听作用
*表达尊重 认真倾听是护士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
六、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特点、原则及方法
一)心理护理的特点:
3、社会性与发展性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心理护理的 社会性。了解患者住院之前的社 会角色与家庭关系;另一方面, 帮助个体挖掘潜能主动适应外部 环境,不断完善人格以及恢复并 适应社会的良好功能状态。
六、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特点、原则及方法
一)心理护理的特点:
三、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首次 提出 基本观点: 在考察有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时,对病 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和 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 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与生理,精 神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 一体。
四、医学模式变革对护理 模式的影响
1.现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 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认为肿 瘤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疾病。 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肿瘤患者的治 愈率和存活率显著增加,患者在不同 的治疗、康复阶段均有心理反应,需 要相应的心理护理及社会支持。
五、肿瘤的心身医学理论
1、心理因素与肿瘤
3、自我护理的原则
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护理的作用是提 供必要的帮助,这是外部条件,而患者 自身心理状态的转化才是根本的。护理 方案和护理措施的实施,都要从是否有 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患者 的自我调节作用为出发点。
4、保护性原则
避免使患者再受心理刺激,是要随时注 意的。为了了解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讲 出内心的隐私是医疗工作的需要。要对 患者隐私保密,绝不可以把患者的隐私 当笑料,避免不利因素刺激。对健康影 响较大的诊疗问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 承受能力,与医生及家属共同商讨。(教
做好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使之 保持最佳身心状态,对他们战胜病 魔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特点、原则及方法
一)心理护理的特点:
1、广泛性与连续性 2、复杂性与个别性 3、社会性与发展性 4、可操作性
六、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特点、原则及方法
一)心理护理的特点:
1、广泛性与连续性 心理护理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的第 一印象到出院,护士的行为 会对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效 应。因此,护士要有计划、 有步骤地做好心理护理。
训)
5、平等性原则
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无论患者 住院之前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来自哪个行 业,都仅仅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没有贵贱 之分,所以护士必须尊重每一位患者的人 格。一切护理措施的实施,都需要患者的 自愿和积极主动的参与,需要双方平等协 调。护理人员应秉承真诚、友善的态度对 患者履行告知等各项义务。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目光集中——点头会意(说明你在听)— —适当插问(说明你感兴趣)——随同感 慨(不时发表感慨,噢!)——(才能发 展到)深谈细论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安慰
安慰性语言: 对病人在病痛之中的安慰,其温暖是沁人 肺腑的。 对不同的病人寻求不同的安慰语言:女病 人、青年人、病程长的病人
4、可操作性 心理护理是依据心理活动的自身 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进行 的护理过程。在实际中要注意理 论联系实践,注意观察患者的情 绪和行为变化,运用切实可行的 具体措施来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1、整体性原则
二)心理护理原则:
2、应用性原则
3、自我护理的原则 4、保护性原则 5、平等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有人觉得听还不容易 吗,倾听是不容易做到 的,据估计只有10%的人 能在沟通过程中做到有 效倾听。99%的患者 希望医生护士有时间倾 听他们诉说,29%的 患者认为医生护士不愿 意听他们诉说。
护士要学会倾听,做患 者忠实的听众。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有效倾听,必须做到五到
1.耳到:聚精会神; 2.口到:适当地反应,可以“是”或 点头等表示; 3.手到:肢体表达; 4.眼到:保持眼神交流; 5.心到:心灵体会。
肿瘤患者心理护理 及社会支持
陈燕
课时目标
掌握肿瘤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
熟悉肿瘤患者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 熟悉心理护理原则及方法 了解肿瘤患者社会支持系统 理解社会支持的类型和来源。
前言 南丁格尔:
护士工作的对象不是冰冷 的石块、木头和纸张,而是 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
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达到治 疗与康复的最佳状态,护 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
三)心理护理方法: 3.注意事项 1)、耐心倾听,切忌武断打断患者的 讲话 2)、要及时地给患者心理支持 3)、信任是成功的关键,保密是必须 遵守的原则。 4)、每次护患交谈时间一般在30-60 分钟,可视病情而定。
第一部分
心理护理
一、心理学与护理心理学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护理学是研究与人类预防保健、 心身健康有关的护理理论和技术的应 用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 实验室,使得心理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他是现代心 理学的开创人
一、心理学与护理心理学
鼓励性语言: 对病人的鼓励,实际上是对病人的心理支 持 对不同的病人寻求不同的鼓励话:新病人、 病程中、出院病人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鼓励
——一个“苹果”的魅力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鼓励
学会给患者一个“苹果”
护理人员也要学会不失时机地馈赠给患者
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
3、情绪与肿瘤
愤怒的表达方式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越 来越受到重视 1987:爱生闷气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很 重要作用。 1990:肿瘤患者要比一般人更加抑郁 患癌组和健康组在愤怒体验上无明显差 异,但在愤怒表达上有极显著差异
五、肿瘤的心身医学理论
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癌症具有促发作用。 许多资料认为: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 悲哀是癌症的先兆。 恶劣情绪可能是癌症的活化剂,社会心理 紧张刺激引起恶劣情绪可以降低和抑制机 体的免疫能力,减弱免疫系统识别、清除 恶性细胞的监视作用,从而使恶性细胞株 得以增殖。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获取信息 倾听有助于更多地了解他人,增加沟通的有效 性。听其言、观其行,从中获得较全面的信息。
*减轻压力 倾听可以减轻他人的压力,帮助他人理清思绪。
*提供支持 倾听可以给他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
人走出心理困境。(例)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护士能做到有效倾听?
六、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特点、原则及方法
一)心理护理的特点:
2、复杂性与个别性 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社 会适应能力、个人行为特征表现以及社 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不同,决定了患者心 理活动的错综复杂。因此,心理护理过 程是一个既复杂又强调个体差异的过程。 对策必须相应地因人、因事、因地、因 时处在不停地调整变化之中。
五、肿瘤的心身医学理论
癌症患者具有这类性格缺陷,长期处于情 绪压抑状态和精神应激情况下,中枢神经 和大脑边缘系统过度紧张,发生不同步机 制,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影响 T淋巴细胞的成熟及细胞抗体生成减少, 不仅削弱了免疫功能,而且容易造成基因 程序错误外显化,增加了人体对致癌因素 的敏感性。
2、性格与肿瘤
C型又称癌症性人格,另外C也是癌症英文 cancer的第一个字母 主要表现:过度社会化,过度忍耐、回避冲突、追 求完美、过度服从,过度合作,以满足别人的需要 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为愤怒焦虑、悲观等负 性情绪的表达会损害人际关系,他一旦体验到这种 情绪时,就尽量把她藏在内心,甚至否定它的存在。
三)心理护理方法:
2、松弛训练 1、呼吸松弛训练 2、想象松弛训练 3、肌肉松弛训练 4、自我暗示松弛训练(例)
2、松弛训练
原则
1)环境和室内保持安静,避免嗓音。 2)患者的座位必须舒适。 3)必须清除头脑中的杂念,使大脑也处 于松弛状态。 4)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开始练习时情 绪安定不下来,不必着急,否则会更加紧 张。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本训练时可配合听 轻音乐、大海涛声等。
2、性格与肿瘤
3、情绪与肿瘤
1、心理因素与肿瘤
生活事件 引起的负性心理 因素与肿瘤的关系 密切。
生活事件: 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
2、性格与肿瘤
肿瘤易感行为特征——“C”型行为 (性格)特征 A型冠心病行为特征, B型是与A型相反,又称健康人格。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 1)、倾听: 2)、安慰: 3)、解释: 4)、指导:是直接劝导 5)、鼓励:阳性强化法 给患者一个青苹果
三)心理护理方法:
1.支持性心理护理-----倾听
掌握倾听的技巧, 了解病人的想法和他们对护理的期望
三)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倾听
人是心身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 相互统一和人体内外环境相互协调。 注意处理好患者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社会与环境的 心理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