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次生林: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自然演替形成的森林。
2、林种:根据森林的不同培育目的而区分的森林种类,我国《森林法》规定了五大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林种结构:是指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类型森林的组合构成,是森林资源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3、植物分类单位(阶元):植物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各级单位之间,有时因围过大,不能完全包括其特征或系统关系,而有必要再增设一级时,在各级前加亚(Sub)宇,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
对整个植物界分成多少门,在门下设多少纲,就其分类法不同也就不一致。
4、立地条件:在林业生产中,影响树木或林木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称为立地。
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即立地条件。
5、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6、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7、林业三地位: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坐了精辟概况,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8、小班:是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明显差别,是森林资源清查和经营利用的基本单位。
9、湿地::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底层土主要是湿土;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10、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简答题1、简述主要造林方法(按造林所选材料划分):造林方法是指造林施工的具体方法,造林方法按所使用的造林材料(种子、苗木、插穗等)的不同,一般分为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种。
2、简述自治区主要沙漠、沙地:主要沙漠有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腾格里沙漠、巴彦温都尔沙漠;主要沙地有浑善达克沙地、毛乌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乌珠穆沁沙地。
3、简述森林资源主要调查方法:在森林资源调查体系中,由于各类调查的对象围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技术方案和所提供成果的详细程度和精度也各不相同。
森林资源的连续清查,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简称一类调查。
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镇)或相当于县、乡(镇)的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简称二类调查。
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
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三类调查。
目的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容。
三、论述题1、应用适地适树和生态系统的观点阐述公益林(生态林)的营造途径和原则。
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
生态公益林也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适地适树有3条基本途径,第一是选择,既包括选树适地,也包括选地适树。
第二是改树适地,即在地和树之间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方法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它们能够相适,如通过育种工作,增强树种的耐寒性、耐旱性或抗盐性,以适应在寒冷、干旱或盐渍化的造林地上生长。
第三是改地适树,即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其适合于原来不适应树种的生长。
如通过排灌洗盐,能使一些不太抗盐的速生树品种在盐碱地上顺利生长,又如通过与马尾松混交,使杉木有可能向较为干热的造林地区发展等等。
2、谈谈对构筑祖国北方生态防线的认识。
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和新使命林业的“四个地位”:200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是林业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坐了精辟概况,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林业的“四大使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新时期林业承担的使命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工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
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
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林产品供给,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对于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加快林业发展。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只有不断“强肾润肺”、增强“免疫功能”,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京都议定书》把发展林业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2007年9月,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网络”的重要倡议,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
200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植树造林、加强抚育、减少毁林、控制森林退化被列为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容。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的56%。
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山,最大的希望在林。
林业五大功能(贾治邦在省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12.30))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林业摆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由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基础产业决定的。
(一)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林业部门既是挖坑种树的部门,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部门。
履行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即: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地理专家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喻为“地球之肾”,把荒漠化喻为地球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
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损害和破坏任何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都会危及地球的健康长寿。
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里繁衍生息、发展进步。
林业部门不仅可以生产出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质产品,而且还能够生产大量的生态产品。
它是怎么生产生态产品的呢?我们种一棵树,保护一片湿地,就相当于建了一个工厂,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物种基因,减少噪音,减轻光辐射等等,湿地也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净化水质。
这些生态产品,虽然不是物质形态的,但是实实在在的、维持人们的生存、维持人们的繁衍离不开的生态产品。
当今世界,物质产品已经极大丰富,过去凭票供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唯有生态产品十分短缺。
所以林业部门要转变思路,把过去只在荒山、荒坡的造林,转向既要抓好荒山、荒坡的绿化,而且要抓好城市、村庄、校园等等的国土绿化,让森林进城市、进校园、进村庄、进军营,真正把最好最多的生态产品供应给社会,供应给人们。
(二)林业具有巨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功能,在维护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现在国际上的热门话题,国际上曾经产生过一个《京都议定书》、一个《巴厘岛路线图》和一个国际公约,都规定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两种办法,一是工业直接减排,减少工业化的石化燃料的应用,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间接减排,那就是造林、再造林,由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
气候变暖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太大。
这叫两种途径来减排。
而国际公认的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三个作用。
一是具有吸收的作用。
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
专家研究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专家测算,一座20万千瓦机组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48万亩人工林吸收;一架波音777飞机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1.5万亩人工林吸收;一辆奥迪A4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11亩人工林吸收。
二是森林具有存储的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存储起来。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专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储存两万多亿碳,一半以上的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因为森林的生长周期很长,而且树砍伐了以后只要不燃烧,建成房屋、造成家具,碳仍然在那储存固定着。
三是有代替的功能。
专家研究,如果用木材代替了钢筋、水泥,它的单位能耗就由900减少到100。
所以说,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实行间接减排的最主要的途径,而且是最省劲、成本最低的办法。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
加快林业发展,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
2007年,主席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今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又作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承诺,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