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数:2013级专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姓名:陈琪元大众传播学和当今的娱乐文化问题当今社会,新闻的即时传播性已经在各种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增强,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不停地侵蚀着人们的独立思考,查找信息能力,就日常社会,政治,经济新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套路,不会在媒体中有过更大的影响。
但是娱乐不一样,娱乐新闻就是在人们的茶余饭后消遣的一种小料,它的出现就是面对那些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和一大批对于明星有着狂热追求崇拜的粉丝,但是更多就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普及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打发时间的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们,所以娱乐新闻就有很多的受众,也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的影响力比较热点。
笔者通过对近期的一系列的娱乐新闻的思考,探讨下在当今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娱乐新闻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该向哪里走。
就大众传播学而言,分为以下五个因素:第一个要素是传播主体,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写诗作文的艺术家、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等。
任何一个传播事件都离不开传播主体,正如任何一场演出都离不开演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如记者的报道、私人的闲谈、部门的文件通知等。
传播活动如果离开了传播内容,那就跟一个演员傻呼呼地站在舞台上,却一句话都不说,一首歌也不唱差不多。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如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媒介就像是运货的工具,又像是流水的河床,还像是跑车的道路,没有媒介,再好的传播内容也只能趴在原地,动弹不得。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如书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影视的观众、上网的网虫等。
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重视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根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特定的传播效果。
不为效果而开展传播,就如同不为盈利而经营企业,不为胜利而拼死战斗,不为人才而教书育人似的不可思议。
通过以上这五个要素就可能看出来,传播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概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
分为这五个方面,简称5W。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来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娱乐新闻的运作方式和它的影响能力。
首先是传播主体,分为新闻传播内容主体和新闻传播执行主体。
新闻传播内容主体,主体是事件本身的新闻点,如果没有新闻点,也不会称为新闻传播,因为广告发布,信息传播也是传播他们的主体就是资讯为主而非新闻。
新闻传播执行主体就是所谓的,新闻传播的从业者,也就是所谓学院派所说的“把关人”,他们决定了新闻的组织、编审和发布等。
比如娱乐新闻,那些在闪光灯闪烁下的明星们就是主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假新闻、黑色新闻、黄色事件、明星绯闻……娱乐圈在受众的眼中不再光鲜,娱乐新闻人形象也大打折扣,一股恶性自由之风在娱乐新闻人中肆意蔓延,这就是主体的影响,娱乐明星为了博得版面头条,报刊杂志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就无底线的做作新闻。
近些年的娱乐无厘头事件就是有的为一夜出名的明星和狗仔队联手炮制的。
娱乐传播内容就是和娱乐传播主体是息息相关的,从学术角度来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的政治新闻,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社会新闻也有很大不同。
娱乐新闻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新闻品种。
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从政治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它们中间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
社会新闻与西方的时事新闻有较为相通之处。
现如今 ,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好奇心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花边新闻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内容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内容已经很难用新闻的定义来衡量了。
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内容,那么娱乐新闻内容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但是,如果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虚拟炮制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某明星和某明星婚恋了,等等。
可以发现,明星绯闻,感情纠纷,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传播媒介就是作为新闻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就是借助现代传媒工具,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来表现的。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大了娱乐新闻的传播和扩张。
互联网对趣味性的娱乐新闻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形式方面。
互联网传播信息采用的是多媒体方式。
处理新闻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或音视频的处理,而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形态,如文本、表格、语言、声音、图形、动画、图像及视频等,并将它们完善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
由于其传达信息的方式极为丰富和生动,所以娱乐新闻的表现力也得到加强。
而报纸等印刷媒介传播的社会新闻只能通过文字与图片,广播传达的新闻只能用声音,电视虽然也是多媒体,但传播信息的方式也远不及互联网丰富生动和及时。
所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对娱乐新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网络在传播娱乐新闻充分发挥网络即时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进行传媒与网络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娱乐新闻铺天盖地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传播对象就是新闻受众,受众心理偏好就是要研究的问题,所谓心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消遣心理和从众心理,就根据这两种心理来一起探讨下传播对象。
首先是消遣心理,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人民大众的内心常常会感到不得志的抑郁和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娱乐新闻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
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
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新闻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新闻受欢迎的原始动因。
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的功能,满足某些人的偷窥心理。
所以,娱乐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广泛流行就自在人的情理之中了。
传播效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在当代信息传播不断高技术化的时代,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传媒产业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但是现在在娱乐传媒的这些泛滥的信息里面,人们已经跟随者舆论的导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只是单方面的跟风,无聊,追绯闻,追八卦,形成了一种人论我论,人云亦云的状况。
我们追求信息化,追求方便快捷,但是一些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越来越舆论化的信息使得它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分化。
都说事物具有两面性,但娱乐传媒的消极一面暴露无遗。
就现在来看,娱乐传媒的一些负面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也被同化了。
娱乐传媒的无底线炒作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内心的原则理念,改变了看待事物的理性的眼光。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容易也被这些信息所迷惑,认识不清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难于辨别是非,找不到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往往被低俗新闻所误导,误入歧途。
总的来说,娱乐传媒的负面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娱乐新闻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多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致使人们每天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无聊的,浪费时间的视听活动,从而没有多少时间直接投身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便日趋疏远和冷漠。
二是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了解让大众获得了虚幻的满足,使他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逐步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所以传播效果的意义也就是这些。
近年来部分大众传媒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在追求效应中呈现出趋于虚假化倾向。
以电视节目为主分析近年来某些娱乐新闻的误导偏向,大约主要呈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
现在大多数电视台减少了文化类节目,而增加了娱乐类节目,构成了政治新闻、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为主的荧屏结构。
据统计,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的综艺娱乐节目占据了全国77.1%的收视份额,湖南卫视占据了7.4%的收视份额,排名第二。
湖南卫视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为目标,突出“快乐中国”的理念,其《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如一阵“快乐旋风”刮遍全国,掀起了快乐、欢乐的热潮。
但是在娱乐性节目中明显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在提出“娱乐至死”的口号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在娱乐大众的口号中却常常呈现出“愚乐”大众的境况。
有的电视节目还被勒令停播,就呈现出节目在过度娱乐化中,内容格调低下、曲目庸俗媚俗的状况。
第二,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
娱乐新闻呈现出迎合市场迎合受众的趋向,缺乏在普及中提高的视野,却注重迎合市井小民的趣味,往往呈现出低俗化倾向,不停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在充满直白性的节目中令人叹为观止,在感官刺激中产生视觉污染,比如《非诚勿扰》里面的大胆露骨的对白。
甚至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故意渲染一些残暴凶杀案的细节,津津乐道于某些人间悲剧的色情与暴力,将人们痛苦的经历戏剧化、娱乐化,在不择手段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第三,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
为了迎合受众进而掌控市场,某些娱乐新闻揣摩受众追逐时尚的心态,将关于名人、明星的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娱乐新闻成为一些大众传媒的主打内容,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就成为某些传媒报刊的制胜法宝,或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或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别出心裁,或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在满足受众的时尚心态、追星心理中,扩大市场的份额。
就如前一段的“文章出轨事件”一样,让娱乐传媒,新闻报刊成了飞短流长、打探隐私、传播绯闻、炮制奇谈怪论的圣地。
我们观众就成为了一群无知者,受媒体的蛊惑,一些所谓追星族,受媒体影响,一激动就很容易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来。
娱乐传媒的负面性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人员的注意,本来就是一种消遣的渠道,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而变化,它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