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观察某些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尿液生成的调节。
学习观察尿生成的动物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排泄过程。
肾小球滤过作用受滤过膜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血浆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受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和血液中血管升压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凡能影响上述各种因素者,均可影响尿的生成。
三、仪器设备
兔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插管等。
四、相关知识点
1、影响尿生成的多个因素及其与血压影响的综合效应,进一步理解机体的整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2、生物信息学在生理学的具体运用。
3、临床利尿、保水和升压等药物运用的机理。
五、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装置,调节参数将压力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将动脉导管经三通开关与压力换能器正中的一个输入接口相接,压力换能器侧管上的输入接口与另一三通开关连接。
压力换能器的输入信号插头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信号放大器输入盒的某通道相连。
用注射器通过三通开关向压力换能器及动脉导管内注满肝素生理盐水,排尽气泡,然后关闭三通开关备用。
将刺激电极输入端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刺激输出口相连,将刺激电极输出端与保护电极相连。
(二)手术
1、麻醉动物固定
用20%氨基甲酸乙酯按1g/kg体重的剂量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待动物麻醉后,取仰卧位将兔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分离颈部的神经和血管、插颈总动脉插管,行膀胱插管术
用粗剪刀剪去颈部的毛,沿正中线切开颈部皮肤,在气管旁分离右侧颈总动脉,按常规插管,并以止血钳分离出两侧迷走神经,在其下方穿线备用。
在下腹部正中线作长约4cm的切口,下端达耻骨联合。
沿腹白线切开腹壁,将膀胱移至腹外。
辩认清楚输尿管进入膀胱背侧的部位后,细心地分离出两侧输尿管,先在靠近膀胱处穿线结扎,再在离此结扎2cm处的输尿管近肾段下方穿过一根线。
用眼科剪在管壁上剪一斜口,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细塑料管,用留置的线结扎固定。
再以同样方法插好另一侧输尿管。
两侧的细塑料插管可用Y形管连起来。
此时,可看到尿液从细塑料管中慢慢逐滴流出。
本实验亦可改为从膀胱插管导尿。
同述输尿管插管法,切开腹壁将膀胱移至腹壁上。
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在两侧输尿管下穿线,将膀胱翻向头侧。
用丝线结扎膀
胱颈部,以阻断它与尿道的通路,然后在膀胱顶部选择血管较少处剪一纵行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插管不要紧贴膀胱后壁而堵塞输尿管。
将切口边缘用丝线固定在插管壁上。
此时,可看到尿液从插管中缓慢逐滴流出。
(三)观察项目
1、记录尿量、血压的正常数据
2、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从耳缘静脉迅速注入37℃生理盐水20ml,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从耳缘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0.5ml,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静脉注射葡萄糖与尿糖定性实验:用尿糖试纸接取1滴尿液进行尿糖测定,然后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在尿量明显增多时,再用尿糖试纸接取1滴尿液进行尿糖测定。
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剪断右侧颈迷走神经,以中等强度的电压刺激迷走神经的外周端,使动脉血压下降并维持在5.33-6.67kPa (40-50mmHg)水平30-60s,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静脉注射速尿:从耳缘静脉注射速尿(5mg/kg体重),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从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5U,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右侧颈总动脉放血:打开右侧颈总动脉插管的夹子放血,使动脉血压迅速下降至10.7kPa(80mmHg)以下,记录尿量、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正文部分按实验报告记录本要求书写。
2、将每个观察项目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重点论述实验结果的机理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七、思考题
1、本实验中哪些因素是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而影响尿量的?哪些因素是通过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而影响尿量的?
2、注射20%葡萄糖前后为什么要做尿糖定性试验?尿糖和尿量之间有何关系?
3、动脉插管放血后与放血前比较,尿量和动脉血压曲线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讨论分析:选择两个分析写到实验报告中
1.快速注射生理盐水
现象——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在2~3分钟后尿量增加明显,血压升高。
原理——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
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且反应时间相对较长。
2.快速注射葡萄糖
现象——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明显增多,血压上升。
原理——静脉注射葡萄糖,使家兔血糖浓度升高,提高了肾小管液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于是尿量增加。
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 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组织也流入毛细血管,循环血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3.去甲肾上腺素
现象——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尿量减少,血压升高。
原理——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尿的生成量减少,尿量减少。
去甲肾上腺素可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对心脏起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4.电刺激迷走神经
现象——电刺激迷走神经,家兔尿量减少,血压降低。
原理——电刺激迷走神经,其节后纤维释放Ach,作用于心机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和心肌动作电位,使心脏活动受抑制,出现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尿的生成量减少,尿量减少。
迷走神经兴奋可对心脏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同时也可使部分受副交感支配的外周血管舒张,从而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5.呋塞米
现象——注射呋塞米后,尿量明显增多,血压变化不明显。
原理——因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力,所以,该段NaCl的重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
呋塞米等利尿剂能阻抑髓袢升支粗
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转运功能,使其对Na+、Cl-的重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
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6. 垂体后叶素
现象——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明显减少,血压降低。
原理——垂体后叶素的主要作用因素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浓缩,从而使尿量减少。
垂体后叶素包括催产素和ADH,ADH 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相应受体,使血管收缩,但由于降压反射的作用,血压最终仍表现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