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別与联系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沿着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这一顺序发展的,在这一发展的链条中,建筑作为一门最早的艺术方式,同时也是处在最底层次的艺术,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物质内容,而较高层次的诗歌艺术则更多的包含着精神性的内容。

地域建筑的发展阶段地域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这意味着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地域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出现了全球化才有地域之分,只是全球化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原有地域差异的消失,这才使人们对于地域的探讨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当把地域本身当作一个历史过程来看时,也有必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

第一阶段:原始生存时期--原生建筑这是指在原始农耕和畜牧业时期人类社会产生的建筑形式。

在人类建筑发源之初,几乎所有地区的建筑类型都属于此列,这里不妨将之称为原生建筑。

此时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完全直接得益于自然界的灵感,建筑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没有多少人文因素。

获得遮风避雨、抵御伤害的栖息场所是建筑的主要功能。

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原生类建筑,如印第安人的草屋、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传统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原生建筑在不断地发展。

一方面,在长期对抗自然环境之中的地形、气象、水文和生物等事物的基础上对自然界形成新的界定,衍生出新的定律,如我国的风水观。

另一方面,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对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地域建筑的功能空间在不断衍生。

这是地域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不自觉发展的地域主义,该时期的建筑相对于今天不妨称之为传统建筑。

如我国现存的故宫、北京四合院民居都属于此种类型。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时期发端于不列颠岛的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产业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它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建筑观念:建筑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工业化产品,成为居住的机器。

在此形势之下,地域主义建筑逐渐丧失原有的存在地位,不论从内在的文化传统到外在的建筑材料,其存在的意义都遭到巨大的冲击。

出于对工业化的抵触情绪,使得传统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成为地域主义建筑师捍卫地域传统的有力武器,他们开始自觉地维护并发展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

如赖特、阿尔托等建筑师用传统的、地方的元素来对抗工业化社会的同一、单调和贫乏,期望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第四阶段:信息全球化时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批判的地方主义”,可以代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全球化导致的建筑形式同一化的一种反思。

还有学者提出了“广义地域主义”之说,广义地域主义承认各种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糅合,承认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对地形和气候做出全新的诠释。

的确,信息的广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趋同的趋势,但各个区域对于当代先进建筑观念理解的差异,及其与当地地域建筑结合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新的不同于原地域特点的新的地域主义建筑形制。

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娱乐性建筑、耀眼的霓虹灯,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各种夸张的手法也正成为该地域的特色。

对于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思考地域建筑类型是不应该以好坏的标准来分高下的,因为一种地域建筑总是被一群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期适应着。

地域建筑在信息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传承,即立足于原生、传统地域建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创新,创造满足当代原生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当代实际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新地域建筑形式。

文化与传统的变迁和融合要保持地域建筑的特色,首先要保证的是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一个地域之所以与别的地域产生区别,就在于它的特定的文化,这也正是地域文化抵制全球文化的立足点。

因此,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建筑师创作的源泉,如传统的空间形式、传统的装饰、色彩、构件等,更重要的是各种传统元素在当代经过种种融合、抽象和嫁接,遭到了变异和重组。

如瑞士建筑师M·博塔对各种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有机融合”的手段,他的许多住宅都设计成“穴状”,采用带有地方特色的砖墙,并借助住宅中实墙和玻璃格子的处理,以隐喻地方传统中的“干粮仓”的形式。

让·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的在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采用钢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围合成纯净形体,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简洁风格,但其镂空窗扇的伊斯兰图案装饰却道出了浓郁的地域情结。

地形与气候的再适应地形和气候是地域主义建筑的本源,尤其是原生地域建筑,很大程度就是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

建筑适应地形和气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意义非凡的。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所有的作品都特别重视当地的气候条件,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论。

他设计的干城章嘉公寓为一幢高层建筑,将阳台、卫生间、厨房和用人房等各种辅助空间沿外墙布置,使用辅助空间作为隔热体,同时注意自然通风,降低内部主要空间的温度。

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则是借鉴马来西亚传统营造方式中的许多做法,如骑楼、平台、双层墙体、通风屋面等,但是完全不采用传统的材料或形式,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的全新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

《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

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

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

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

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

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

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

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

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

到宋元明三年(1100) 编成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简化。

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项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

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

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所采用的空间构图手法,就是自由灵活、运动流畅的序列设计。

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

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无论土山石山,或山水相连,都能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

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

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

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

某些剌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

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

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