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读书的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的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的读书笔记关于读书的读书笔记【篇一: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

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

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

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读了一书。

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

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三、《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篇二:有关教学的读书笔记(共6篇)】篇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

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

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

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

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

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

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

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

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

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

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

”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

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

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

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

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

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

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

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

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

这是其优点。

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

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

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

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

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

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

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

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内容和形式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

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

”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

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