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摘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深入探讨会计信息化对高校财会人员素质发展的要求,寻找切实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素质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高校财会人员;素质;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概述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是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数据处理工具替代手工会计核算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过程。

会计电算化不仅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准确度,还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1981年8月,国家财政部、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于长春一汽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学术讨论会,正式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自此,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在我国财会行业得到公认,至今已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单位财务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现在,开放式的erp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向单位内部各部门开放,也有控制地向单位外部开放,从而使会计信息可以在原始凭证的步骤上就实现实时动态化。

通过 internet,还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单位内外有关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交换,相互获取所需信息。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从1999年4月初,在深圳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开始,会计信息化的运用也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会计信息化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基础。

会计电算化培养出一批批会计理论与计算机知识兼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其次,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以会计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人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巨大优势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会计信息化不仅将会计信息子系统有效地融合到单位整体信息系统中去,而且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整合,形成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一。

因此,会计信息化为会计电算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当然,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一,技术手段的不同。

会计电算化对技术手段的应用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而会计信息化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而是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现代技术;第二,会计本质的不同。

会计电算化仅实现了基础会计循环自动化并没有改变会计体系结构的本质,也没有消除这种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

而会计信息化不单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是计算机应用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第三,会计职能的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是财务部门的事务处理;而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业务核算,还有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它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属于单位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会计信息化对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加强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把握。

知识经济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这对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财会人员更显得重要。

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优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应当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上。

高等院校的财会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师生员工,这就要求高校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

(1)常规知识。

包括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外语、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等;(2)信息技术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3)专业知识。

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4)其它相关知识。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应该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要形成一种意识,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税收制度等。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的会计技术既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广大的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四、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素质的途径高校财会人员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

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新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习大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为领导经营决策当好参谋。

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需的新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只有及时更新知识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不仅应该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

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

作为财会人员,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是很必要的。

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使用方面,更是应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和训练,掌握其常规使用方法,如电子邮件的编辑、收发,常用网址中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检索,专业网页、web的设计与维护,相关文献的上传、下载等等。

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据国际上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发布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也以英语为基础。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日益国际化,充斥着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等,支付手段也存在于国际交往之间,更何况在以英语为支撑语言而形成的网络时代,是否懂一点英语已成为衡量一名财会管理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性和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

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不可调节、隐瞒、遗漏,避免提供偏颇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利益。

必须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滥用职权,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贪污犯罪、营私舞弊。

必须遵纪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必须敬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

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上,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更新。

要具有较强的时局洞悉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并进行定期考核,使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手段上,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手段,使会计人员的终身职业教育成为可能。

(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高教管理研究项目“关于提高农业院校财会人员自身素质的思考”(sz20111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卢黎(1968——),女,江苏如皋人,硕士,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1]林琼.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9,(1).[2]李长军.会计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0,(12).[3]殷国滨.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会计,2002,(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