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
五上: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认识高;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会算基本图形的面积。
五上: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能将组合图形拆分在基本图形;会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初步感受点阵规律。
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一)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会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探究长方
几何直观 解决问题
比较归纳方法
列 表 找 规 律
代 数 式 表 达
案例一:《打电话》
如果你是老师,有件紧急的事情要通知
给同学,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 1人,给你3分钟的时间,能使多少人收 到通知?大胆的猜测一下。
建议:我们可以利用线段、点以图形的 形式,来描述打电话来通知这件事情,设 计方案。
时 间 人 数
规 律
1
2 4
3
4
5
25
2
8 16 32
23 24
21 22
由上表得出结论: 每增加一分钟, 收到通知的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是 前一分钟收到通知的老师和同学总数的2倍。有几分钟, 总人数就是几个2连乘(2的几次方)。
案例二《循环赛》
师:如果在我们班要举行小足球赛。同学们平 均分成6个队:分别是a队、b队、c队、d队、 e队、f队,那么按照单循环赛的规则进行比赛, 谁来说说你们队该和哪些队进行比赛? 师:如果我们用不同颜色的圆点代表不同的 球队,6支队伍进行单循环赛共需要赛几场?
①
1
老师
2 3
②
1
老师
2 2
3
3
③
1
老师
2 2
第三种方案, 学生通知6名 同学的在第二 分钟时,生1 还可以通知1 名学生。
3
④
1
第四种,在每 一分钟里都没 有空闲的人了, 所以通知的同 学最多,方案 老师 最好。
2 2 3 3 3 3
3
3
通过借助图进行观察、比较、推
理,筛选最优方案的过程,初步 掌握优化方案的基本步骤,随后 进行练习尝试再设计,第四分钟? 第五分钟呢?引导学生发现隐含 的规律。
四、图形的位置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1.从整体上把握图形位置的教学内容
(1)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2)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
2.掌握图形与位置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2) 让学生经历生活体验。 (3) 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读 懂 信 息 画 直 观 图
3、图形运动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更加关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但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这个要求已经去 掉了。在第二学段,修订前它强调要画出轴对称变化 后的图形,那么在修订后要求是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 。这微小的变化,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求是稍微有点儿 降低难度,更强调了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能够积累数 学的活动经验,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去建立和 培养形的认识; 图形的测量; 图形的运动或变化; 图形的位置; 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第三学段为主)。
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一、图形的认识
(一)认识物体的编排特点 (二)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三)认识平面图形的用途
(四)图形的认识教学建议
(一)认识物体的编排特点
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 立体,再讲平面,然后再回到立体。过去是按 点线面体的逻辑规律编排的。 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 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是正式认 识,还有讲它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等。但 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 二学段要求是认识。
(四)图形的认识教学建议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 。 2.关注基于图形的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
二、图形的测量中几个核心的理念
1、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对测量 的结果有很好的感悟。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 方法进行测量。 4、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 5、帮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了解掌握 测量的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
理由三: 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它必然是有一个 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的过程,不能一次到位。 新教材的这一安排既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又符合数学几何图形的认识的基本规律。实 际上是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从整 体到部分,而且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 一些关系(比如面在体上),符合儿童的认 知规律。
(二)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体的展开图。
五下:第四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二) 认识体积与容积,会算长方体的体积。
六上:第一单元(圆) 认识圆的 特征;会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六下: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了解面动成体;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算圆柱
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圆锥的体积。体验化曲为直的思 想方法。
例:北师大版教材观察物体编排
理由一: 我们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孩子,对 几何立体图形,本身的视图能力比较低,他 往往看不清楚。是个难点,要想分散难点, 这是一个原因。
理由二: 人从出生到地,他所有接触的东西,看 到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体,他的奶瓶,喝的那 个奶瓶是个体,他玩的积木都是体,他在那个 大楼里住,那个大楼也是个体,所有东西都是 体,所以他积累了很多立体,接触了立体,因 此所有的几何的体,都具有直观的实物的模型 的。那在这个情况之下,所以低年级孩子,刚 开始初步的认识立体图形是有可能的。
6支球队:
中国 A队
荷兰 B队 西班牙 C队
南非 D队
澳大利亚 F队
韩国 E队
A-B,A-C,A-D,A-E,A-F B-C,C-D,B-E,B-F C-D,C-E,C-F 5+4+3+2+1=15 D-E,D-F 队伍个数X(队伍个数—1)/2=比赛场次 E-F
谢谢您的耐心倾听
1.小学阶段认识平面图形都包括哪些内容? 《标准》新增减了哪些内容? 2.各学段认识平面图形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认识平面图形有哪些用途?
4.认识平面图形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二)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第二学段删除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第二学段增加了“扇形的认识”。
(二)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三、图形的运动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1、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价值 2、图形运动的知识内容 3、图形运动的教学目标 4、图形运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1、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价值
(1)感悟数学研究的发展。 (2)丰富学生的现实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 直观能力的建立和培养。
2、图形运动的知识内容
第一学段中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中对 图形运动现象的观察与直观感受,了解平移、旋转和 轴对称,并认识两个图形具有平移或轴对称的关系。 第二学段中,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 移或旋转后所得的图形,会补全轴对称图形;能利用 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综合运用 图形的运动进行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五下: 长方体的认识一
六上: 观察物体
案例:下面有三个正方体,哪一个展开以后可以得到下
面的展开图?
3 2
1 2 6
1 3
4
5
3
1
2
折叠与展开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一次转换:
第二次转换:
第三次思考: 探索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
(三)认识平面图形的用途
1、“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首先表现在使 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 2、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思想 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 3、平面图形的认识,是更深入认识平面图形, 以及立体图形的基础,如通过认识三角形,来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到第三 学段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及定理打下基础。
老 师
1
第1分钟
生1 2
2
第2分钟
生3 3
生2
3
3
生7
3
第3分钟
4 4
生4
生5 4
生12
生6
4
4
4
4
4
生13 生14 生15
第4分钟
生8
生9
生10 生11
老师
1 5 5 4 5 5 4 5 4 5 5 3 2 3 4 5 5 2 3 3 4 4 5 5 5 5 5 4 5 4 5
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探究规律。
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莲都区水东小学 包圣华
QQ:810520768
2013年3月22日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这部分内容叫做“ 空间与图形”,现在课程标准把它称作为“图 形与几何” 。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 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 运动或变化;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图形的 位置等五个方面。
《标准》关于“图形的认识”内容的安排,
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从整体
到局部的特点,且三维、二维、一维图形交替
出现,目标要求逐渐提高。 第一学段要求“辨认”;
第二学段要求“认识”。
例:北师大版教材图形的认识编排
一上: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一下: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二下: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初步认识角,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初
观察物体
第一学段 能根据具体 事物、照片 或直观图辨 认从不同角 度观察到的 简单物体
第二学段 能辨认从不 同方向(前 面、侧面、 上面)看到 的物体的形 状图
一下: 观察与测量
二上: 观察物体
三上: 观察物体
例: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前面、侧面、上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