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思想之“以仁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
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
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
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
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
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
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
”(《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
“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
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
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
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
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
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
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1
发展企业。
二、儒家思想之“以义统利”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义统利”的理念
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当的利益该取而不取,也是不义。
孟子就说过:“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好其道,则舜受其之天下,不以为泰。
”(《孟子?滕文公下》) 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即使像舜继承尧的天下也不过分。
这话准确地表述了儒家“以义统利”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中的“以义统利”引领着管理者处理好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资本和人力资源,使得企业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企业的盈
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污染环境,从而损害社会利益。
在这里“义”和“利”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
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
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义统利”的思想
儒家“以义统利”的思想指出,一方面追求利是必须的、正当的,另一方面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把追求利看为手段而不是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获取切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对市场负责,对自然生态负责。
建立义与利结合的企业道德理念,可以促进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树立义利合一?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要建立“义利合一”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
孔子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在儒家思想看来,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要很好地处理“义”和“利”的联系,设置“义利合一”的企业准则,这才是企业迈向成功的战略。
二是义利同样重要,互惠互利。
“义”和“利”不单单可以互相融合,甚至还可以产生优良的互动。
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准2
则就提醒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道理:企业要在注视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获取自身经济效益,在为自己获取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先“利他”,要讲求“义”,以“利他”的方法完成“利己”,创造“利他”和“利己”的统一协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形成了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积极的因素,这些都应该肯定。
但是,如果只讲功利,甚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
儒家思想的“义”,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要获得长久的活力,必须处理好同社会、企业、客户、员工等各种关系,如果企业为了获取私利,忽视了义的重要性,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必将会扼杀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有句名言:“服务第一,销售第二,销售就是服务,是经营者必须有的体会,而服务是以质为重,并不以量取胜”。
松下的话充分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消费者。
从儒家角度来看,就是先取义而后取利,强调“义”第一位、“利”第二位是“以义统利”思想的体现。
无锡市现代新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确立“诚信为本、德行兼备、义利兼顾、以义统利”的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把廉洁文化有机的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细微处营造廉洁文化的氛围。
以文化人,凸显核心价值理念。
公司编印《合规与监察》双月刊作为纪检宣传阵地;利用“企信通”平台每天向员工群发廉洁格言。
用公司董事长高岳峰的话说,就是通过强有力的纪检监察工作,做到以义统利,实现义利双收。
三、儒家思想之“诚实守信”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诚实守信”的理念
儒学“诚信”的基本内涵就是诚实信用的品行,具体来讲就是虔诚信奉、诚实守信、忠诚信义。
在古人看来,作为伦理学概念的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成仁成圣的道德修养方法、境界和能力。
《中庸》云:“君子诚之为贵”、“诚之者,择善而固守之”。
这说明,诚信道德蕴涵着诚实守信、真实不欺、恪守诺言,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义务心。
亦即“慎独”。
“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
行工作人员能够在平凡岗位上真诚的奉献,是因为他们有着“诚信第一,客户至上”的坚定信念。
诚信经营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诚信需要每个人3
工作人员用心去履行;诚信更是一种坚定的立场,需要每个人去坚守。
“诚信经营,人人有责”。
诚信是一种新时代的岗位责任流,诚信的落实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真正的执行力。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诚实守信”的思想
在社会经济的环境中,诚信可以说相对每一个企业都是像一棵树的根,缺乏了诚信,企业迈向衰亡那是必然之路,因此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又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前提。
怎样做到诚信?儒家“诚信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一是创建“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民就非常注重“信”。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拿到现代也就是说商无信也不立。
企业一定不能言而无信,见利忘义,或者背信弃义。
企业只有提倡“信誉第一”的原则,建立“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产品取信于客户,才可以获得客户的忍痛和信任,也才能寻求长久的发展。
二是维持“至诚守信”的企业商誉。
儒家思想的“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人或事都要讲信用,称作言而有信;第二,获得别人的信任,叫取信于人。
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这两个方面表现在:在处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中,要注重管理人员“守信”;在处理企业与外部的客户关系中,要注重“信誉”。
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诚信,嘴上也会说要诚信,但真正实行起诚信来,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好诚信呢?所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要时刻牢记诚信,以诚信作为经营的根本,学会让自己无时无刻做到诚信,那么相信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作用。
只要有了诚信,不用自己去寻求客户,也会有客户自己来找你。
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内涵同样也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企业运营和管理所遵循的重要品质,更是企业能够获得持久生命的有力保障。
在诚实守信的思想的引导下,企业执行“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方针和“质量——企业永恒的主题”的指导思想,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欧盟标准进行生产,产品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
作为关乎消费者健康的企业,企业从方方面面考虑自身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任何不良影响,并从源头予以控制和消除。
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单单现代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很多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
很多国外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也都会借鉴中国儒家思想的管理理念,而且4
很多企业通过实际应用也证实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思想拿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真实有效的。
作为中国人民,中国的儒家思想能给世界带来如此重要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儒家思想会成为世界文化的基础象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