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洛蒙诺索夫首次提出的,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至发表》的《经济地理学得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的重要性:增大区位主体的收益,增强区位主体的竞争力,对经济活动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约束3.区位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他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是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聚落区位理论等构成了人文地学的理论基石4.区位理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5.区位理论解决的问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6.按照区位主体的分类: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居住区位论,服务区位论,城市区位论7.区位条件:某一地区的属性或资质8.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分原因(区位因子1经济因子A成本因子a运费因子b非运费因子B收入因子2非经济因子)9.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环节10.企业人为因素:要素投入,交通运输,市场因素,区域环境1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面固有的部分,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12: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自然性,差异性,耐久性,固定性经济特性:稀缺性,报酬递减性,增殖性13.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人的空间或者活动场所14.市场活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偏好,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1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需求才能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16.交通要素:一是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二是人和物质的移动即交通流,三是地域17.运费的定价制度:距离比例低价,区段定价,远距离低价定价和均一定价18.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图p50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理论前提: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20km之外都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求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另外,企业经营型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最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p61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体现农业的空间分异,不存在对于所有区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布局凡是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经济学上的意义: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它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4.杜能农业理论的局限性首先考虑加入河流干扰要素的情况;其次分别考虑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的影响;除此之外,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性经营;随着经营者年龄的变化,经营方针也可能随之改变;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5.逆杜能圈p676.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它地点所获得的优势7.区位因子:一般因子(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8.一般成本包括:相关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用,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力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9.韦伯工业理论: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10.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点即利润最大化点11.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p8312.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p85第四章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是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2.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高级中心地: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即中心职能高低级中心地:相反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高低等级三、中心地三原则(1)1市场原则和中心地系统条件:a中心地分布分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分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b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c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d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中心地系统k=3 a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b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三角形重心,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范围为低一级中心地的三倍,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低级中心地为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三倍c各等级之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4 次一级中心地分布位于联结两个高一级中心地交通线的中点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2)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现状分布区域;交通原则适用于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四、影响零售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的数量,收入和人口构成及生活方式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购物空间的接近性3零售业间的竞争: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竞争者的数量及发展水平等4地价的作用:不同等级的零售业商业中心,能够支付低价的能力也不同第五章一企业增长1.企业增长指企业规模扩大,经营范围扩大,内部结构的复杂化。
2.企业增长的动因:a实现规模效益最佳规模: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即最佳规模。
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B实现交易内部化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C 技术优势的发挥d来自竞争的压力。
3.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密集性战略:原有生产范围内充分利用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求得成长发展形式: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2)一体化战略:沿着企业物质流动的纵向或水平方向发展的一种战略。
横向一体化:企业与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联合,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纵向一体化:利于实现交易内部化,前向一体化-下游部门;后向一体化-上游部门。
(3) 多样化战略:在现有产品和业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与原有产品和业务同种也不存在上下有关系的产品和业务,是为了拓展企业经营边界,谋求广阔发展空间。
指不相观产品的多样化。
4 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随着企业增大,信二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同时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5. 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过程。
内部增长: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特点明显。
外部增长:兼并的距离衰减行为6.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一企,一厂,一地-----专业部门空间上多区位----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上形成多分布结构,空间上多区位甚至跨国,跨大洲二.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扩张主要关注扩张风险和空间环境1 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由近及远,距离衰减等级扩散:沿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迁移扩散2 中国企业的通道扩张规律人际关系通道,机构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三.企业空间的演变模式的比较(1)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A.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
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
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B.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C.沃茨模式的缺陷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变模式A.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
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B.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公司从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
在活动空间变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C.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他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布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3)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A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最内测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