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我国当前媒介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道

试论我国当前媒介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道

试论我国当前媒介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道
导语:
前几年有许多选秀节目备受我们追捧,如《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随着选秀节目的层出不穷,如今选秀逐渐走了下坡路,在被称作“选秀末世”的年代,《中国好声音》为何能一枝独秀,一夜爆红?它的经营与管理是在哪些方面取胜的?背后是怎样的模式创新?它是怎样把歌曲推销出去,让你心甘情愿地为它买单?它又能带给企业哪些启示,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

熟悉的《中国好声音》如此深入人心,玄机究竟在哪里?
思考: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作为一个经典的媒介经营管理的案例,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讨。

但是,在看到此节目一枝独秀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当前媒介经营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

请从受众、市场、生产方式、盈利模式等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讨论。

发现我国当前媒介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并试论其应对之道。

答:《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一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

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

一、受众和市场:
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首播即以1.5﹪的收视率超越之前所有电视娱乐选秀节目首播的收视率。

从第二期起,《中国好声音》收视率从破2、破3到破4、破5,屡创新高,并始终占据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的位置,一扫选秀节目持续低迷之势。

①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点,分析《中国好声音》一枝独秀的原因。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这样一个因果连锁过程,首次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

②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之所以会选择接触、使用某一媒体或某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社会需求或心理需求。

可以说,《中国好声音》能在极短时间内俘获人心,正是缘于其对受众心理诉求的满足。

二、盈利模式
我坚信好声音不会直接从选手身上获利,因为他们要的是收视率,要的是观众的热情与投入,这是他们获得更多广告来源的最重要基础。

不能不说前期的投入带着巨大的风险,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让整个团队无法后退。

结果他们真的收益很大,不要说加多宝的总冠名是多么英明和勇气,也不要说每秒钟广告价格的一直飙升,单说巅峰之夜,除了大家看到的广告收入,还有两个电影宣传推介,一定是价格不菲。

还有短信投票,那也是一笔大收入,不公开票数是因为不想公开收入,那个短信单价可我不是我们平时发短信的价格哦。

我也不相信黑幕,原因还是同上,未来,好声音还要继续做大它的后续产业链。

最有人气的歌手就是最有经济贡献力的歌手,也就是最值得好声音未来推广和包装的歌手。

但最后一晚,我要说《中国好声音》表现得太急功近利了,广告时间估计要超过唱歌时间了,把广告的空间完全吃干榨净,属于不可持续发展。

也许电视节目可以这么赚钱,让浙江卫视彻底疯狂,没有理性了。

三、生产方式
1.微博营销注重粉丝效应。

与之前选秀节目通过电话与短信投票来聚集人气不同的是,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选秀节目把微博作为提高观众影响力的主要渠道。

尚未播出前,节目组就利用四位导师的号召力邀请一些明星朋友为节目捧场,姚晨、冯小刚、王菲、李玟等多位明星的观后反馈,更为节目收视的节节攀升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除明星粉丝外,更多普通人在微博上对《中国好声音》的围观与热议,让节目在短时期内人气指数直线上升,截止到8月31日,节目官方认证微博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官方微博量和微博热度都位居歌曲类选秀节目第一位。

2.推介营销打好特色牌
与其他节目在开播前大力推介不同的是,《中国好声音》在开播的同时陆续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展开不同形式的推介会,每次推介会还会邀请不同的明星参与助阵。

比如北京推介会上导师庾澄庆亲自上阵,郑州推介会则由胡彦斌、黄雅莉两位新生代助阵,天津推介会是胡彦斌联手吉杰亲临现场,与现场观众、歌迷切磋歌艺。

除节目推介会外,浙江卫视还联手爱奇艺独家打造了《中国好声音学员推介会》,旨在更大范围地扩大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寻找更多、更优质的“中
国好声音”。

3.内容营销符合观众收视习惯。

《中国好声音》充分考虑到了中国观众喜欢故事的收视习惯,在展现“好声音”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

每期节目中,十组左右的学员在演唱后都会和导师互动,除去个人基本信息之外,就是讲故事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如何讲好故事,是节目在本土化研究最细的方面。

正是通过这种故事营销,观众不仅记住了学员的好声音,更深深地记住了每个具体的人,人的形象和价值被放大。

4.话题营销不断制造兴奋点。

从7月13日开播以来,《中国好声音》一直话题不断,从学员身份造假到导师天价稿酬,再到上亿广告冠名费,以及“卖凉茶的华少”话题等等,不同时间不同阶段,节目组不断地制造具有营销价值的新闻和事件,以多种媒体渠道、海量式投递的推广方式,让节目一直处于话题讨论的漩涡中心,以达到品牌影响力渗透和知名度扩展的营销目的。

这种话题营销带来的效益多倍于传统的营销方式,对公众的意识和行为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5.广告营销挖掘节目潜在价值。

从最初广发英雄帖,到后来广告商络绎不绝,制作方对《中国好声音》的广告价值有着充分的预期和研判。

首先第一步,节目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飙升到每15秒36万,且已经占满90分钟节目时长中的22分钟广告时间。

第二步,围绕《中国好声音》打造延伸节目带,比如推出《酷我真声音》、《舞动好声音》等节目,弥补节目因时间有限而带来的广告损失,提升核心节目的边际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