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舞动作技巧表情分析

中国古典舞动作技巧表情分析

中国古典舞动作技巧表情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舞动作技巧是重要的表情手段,主要用于高潮时感情爆发的瞬间,在舞蹈中既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增强其感染力,使观众既享受到壮美的场面,又能引起他们深入思索。

文章对演员古典舞的技巧表情进行较为详细的实例分析,以帮助演员提高表演能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动作技巧表情
一、舞蹈动作与语言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而舞蹈语言是由若干舞蹈动作所组成的,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描绘人物行动的环境氛围等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各种艺术表现功能。

舞蹈动作从功能和作用上可分为三类: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和装饰性联结动作。

舞蹈动作在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含义:如“旋子”是一个常用的古典舞动作,它来源于武术行当中通过“旋子”,用来躲避别人对自己下肢的进攻,但随后慢慢抽象化了,舞蹈《海燕》中用“旋子”表示海燕在大海的波涛上振翅飞翔。

而在舞台的“山中环境”中,舞者用“串翻身”表示滚下山;“跳起滑叉”表示马失前蹄;“凌空越”表示过河或过涧,也可抽象表示为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如《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就义”时面对死亡的一段舞蹈。

二、舞蹈动作技巧表情
舞蹈技巧指有一定难度的技巧性动作,如中国舞蹈中的“飞脚”“旋子”。

我们常说,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根据舞蹈艺术的表演规律,舞蹈的形体表情是主要方面。

(一)舞蹈动作技巧表情方式
舞蹈常采用夸张的方式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如舞蹈《金山战鼓》中宋朝民族女英雄梁红玉擂鼓退金兵的情节:梁红玉擂鼓中箭后,痛苦地从鼓上做了一个“后手翻”来表示中箭倒地。

如果表演不夸张,只是一般地表现中箭倒地,观众就不会感受到那强烈的痛苦与仇恨,达不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因此,舞蹈表演是一种夸张的舞台表演,其贵乎真实,而又不必果真如此。

做的“哭”比真哭更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比如用肩部做抽搐动作,就比演员硬挤出的眼泪更能感染观众。

舞蹈表演中可以使用再现性动作表达情感,如舞蹈《老伴》表现了一对男女从年轻时的相识、相知、相爱、结婚到步入老年的漫长生活经历。

其间有爱慕、逗笑(用扇子打屁股)、争吵,而到了晚年则是相互扶持、颤颤巍巍走向远方,表现了“少来夫妻老来伴”的道理。

这些段落很直白、易懂,但也十分感人。

在实践中也可以使用表现性的技巧动作,如舞剧《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和父辈一起庆祝土地革命胜利时用了许多旋转动作技巧,从“扫堂转”到“俯平衡转”到“仰身转”,一直不停地转了十几圈,将一个儿童欢呼雀跃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舞蹈动作技巧表情
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技术”“技巧”为其功能特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它包括控、转、跳、翻等。

在表演中发挥中国古典舞技巧可以赋予舞蹈舞性、美感以及新的生命力。

舞蹈动作技巧又可以分为单一技术技巧与复合类技术技巧,前者如完成一个连续性旋转、翻身、跳跃等动作,后者是在单一技术技巧上按规律形成的技巧衔接与变化,如“扫堂转”接“探海转”。

而以上二者结合形成的综合性组合技巧,是衡量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志,如女性在舞蹈中表现的综合性慢速控制组合,可传达出中国女性特有的悲哀与凄凉。

中国古典舞技巧是吸取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精华后发展形成的。

中国古典舞技巧是一种重要表情手段,主要用于舞蹈感情爆发的高潮。

技巧的运用应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如果没有舞蹈技巧,强烈的感情便得不到充分的表现。

在舞蹈中要注意准确刻画形象,让动作注满情感,又恰到好处地展现技巧,才是完美的艺术手段。

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黄河》以古典舞的语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黄河儿女的内心感受,将中华民族奋勇抗敌的斗争历史通过四个乐章的层层推进,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力量表现出来。

作品运用大幅度的跳跃、急速旋转、快速翻腾,如摆腿跳、吸撩腿跃、拉腿蹦子、云门大卷、劈腿跳、倒踢紫金冠、串翻身、大射燕跳、倒踢紫金冠等古典舞技术技巧为外在的表现手
段,使动作的内在情感充分展现出来,表现人民的不屈与抗争、奋斗与牺牲,极具震撼力。

《黄河》舞蹈通过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抒发了作品强烈的情感,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舞蹈《扇舞丹青》中演员手中的扇子“似扇非扇”,似笔墨描绘看月;似飞雀展翅,灵动而迅捷。

作品成功使用了“扇子”这一道具,找到动作与道具之间的契合点,通过扇子的开合、垂直、水平与旋转技巧,随着动作的转、拧、倾,营造出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飘逸飞动,为观众带来连续的视觉冲击(图1)。

近年来古典舞的情感表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如编导张云峰的舞蹈《风吟》。

该舞蹈以写意手法展现在风中吟唱的心绪,营造出孤寂、飘零的空间意象。

实际上是加入现代舞的编舞技法,舞蹈以风为载体,抒发自身对于空间的想象;以“吟”为韵律,展现了舞蹈的形式之美。

“从心底飘来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于是就让它随风飘荡,霎时,不知风儿是我,却原来只是思绪在飞扬……”。

《风吟》舞者服装以白色为主,给人一种飘逸感。

编导动作设计为一连串流动动作之后的瞬间静止,继而变换动态,动作连接顺畅严密,用肢体细腻传递着舞者情感,使观众看后产生一种自由翱翔的审美愉悦。

知名演员武巍峰的内在艺术修养与熟练技术技巧是支撑该作品成功的关键要素。

他跳跃时的轻盈飘逸、旋转时的灵巧敏捷,展示了演员深厚的舞蹈功力(如图2)。

舞蹈描绘了一位白衣飘飘的男子来到大自然中。

这里绿树成荫。

当风儿轻轻吹来时,男子开始不由自主地踏起轻快的步子。

开始是手随风晃动,在悠扬的音乐下,舞者心情放松而随意,没有了城市里的喧器,有的只是空灵与和谐。

突然,平地起了一阵疾风,舞者也随之急转,空翻,旋转,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为表现风的灵动,在人体纵轴上主要使用了旋转技巧,既有单纯而连续的后腿转,也使用复杂的复合旋转,如连续的“旁腿转”接“端腿转”;在横轴上主要使用空翻,如“小翻”后接“分腿后空翻”,又高又飘,“前软翻”接“单膝跪地”,落地轻如羽毛,展现了舞蹈演员高超的控制技巧。

舞者还能做一种高难度直身斜体空转(斜体空转不易保持重心平衡),在表达放松心情时,大量使用现代舞的地面“趺倒又爬起”快速滚翻技巧动作、在空中的跨跃步跳及吹口琴的哑剧动作,舞姿轻盈飘逸,不是表演,而是心情的一次旅行、一次放飞,随心所欲地用肢体语言表达所思所想。

在表演中,舞者自由洒脱、刚柔相济、十分流畅。

《风吟》含蓄、儒雅,不似舞蹈又胜似舞蹈。

笔者认为这个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革命性变化,将以往大量具体的叙事性舞蹈变成了比较抽象的抒情舞蹈,即“纯舞蹈”,追求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深刻的意境。

它似乎讲了许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讲,让人回味无穷。

代表了新一代古典舞传人既传承又有创新的发展方向,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张云峰编导的另一舞蹈作品《竹梦》也有相似的特点。

一般来说,竹,挺拔苍翠、外刚内和。

历史上竹子、竹林总和文人雅士沾边,
成为其人格象征。

从作品中看到最多的是模仿竹子生长过程的一系列动作。

整个舞蹈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从用柔软的手来模仿竹子破土,到把身子横过来模仿竹鞭,“紫金冠”与“拉旁腿”的运用表现了竹的柔韧性。

舞者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些高难度动作,从开始的“侧扳腿转”到“后扳腿旋转”,以及“大跳”“掀身探海”等,观众被其高难度技巧深深吸引。

编导通过这些动作的简化、变形与夸张,“以人化物”,既展示了竹的柔韧性,又展示了其高风亮节、形神兼备,给观众一个深远优美的竹文化意境。

以上是笔者学习中国古典舞技巧表情的一点体会。

古典舞动作技巧是重要表情手段。

对演员而言,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古典舞技巧,才能在以后的表演中完成各种舞蹈艺术作品的表演任务。

参考文献:
[1]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系湛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高薪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