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冯巧华[摘要]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同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认知倾向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本文基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同伴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亲密关系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及其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同时又充满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时时困扰着他(她)们,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关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平衡的度过“风暴期”。
(一)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心里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同伴关系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个体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而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他还特别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必需的。
另外,维果茨基强调人际交流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或与他人合作能够完成的作业水平之间的距离。
与一个能力很强的“专家型”同伴配对进行的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能够推动个体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周宗奎,2002)。
(二)同伴关系的情绪性功能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Anna Freud认为同伴背景是家庭之外相对安全的释放攻击、性冲动的场所, 高质量的积极同伴关系是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精神分析导向的另一理论家Blos指出, 青少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个体化” , 这一过程中, 个体会重新建构与父母的关系, 走向自主, 由此必然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
青少年就是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的同时将性冲动的释放更多地导向亲密的同伴。
Sullivan曾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共享兴趣和希冀、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坦露的机会。
他认为少年期被同伴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 平等亲密的友谊关系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获得亲密的情感体验。
另外, Weiss在社会需求理论中提出假设, 即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功能,不同类型的关系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他列举了爱、亲密、增进自我价值等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 Fueman等人进一步指出, 个体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团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是从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归属感或包容感则要更多地向同伴团体寻求而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则二者均可提供。
(学生张某,一天下午放学看到本班同学和外班李某在打架,他上去把两人拉开。
李某不满,于是打了张某。
第二天,张某对他哥说了自己被打一事。
第三天中午张某的大哥带着三位“弟兄”来到学校门口,对李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被治安室的人员发现制止,事情才得以了结。
)处于青春过渡期的青少年,情绪情感波动性大,极不稳定,外界刺激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为了表现自我,会置周围的人和事于不顾;行为带有冲动性,好感情用事,当个人的想法受到限制时,就会滋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和不计后果,简单粗暴地向对方实施攻击行为,或借助外力进行报复。
对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学校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内部管理,消除不安定因素,杜绝社会闲散人员到校滋事。
(三)个体于同伴交往中获得更完善的个性发展William James特别强调社会关系在个体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类具有被自己关注、被他人赞赏的本能倾向。
当自己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 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在此基础上, 符号互动论者如Cooley和Mead等人指出, 人们是根据自己在社会情景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
在社会相互作用中, 个体获得关于自己如何被他人知觉的信息, 这种信息就是自我形成的基础。
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对“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Sullivan的精神病学人际理论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个性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
他尤其重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 同伴能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性健康发展必须的。
Erikson将同伴经历看作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伴关系提供社会支持和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机会, 这对青少年经历的“心理延缓偿付期”尤为重要。
此外,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现代家庭外的社会化发生在儿童中期的不同性别群体和青少年期的各个群体之中, 群体过程群体中友好行为、群体外对立、组间比较、组内同化等群体行为同时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机制。
(四)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的传递模式是一个群体过程, 是从父母群体传递到同伴群体继而经由同伴群体传至个体, 。
孩子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 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文化, 逐代传递。
这一理论的一个中心假设是“社会化是一个高度情景化的学习形式”, 家庭外行为系统的建构主要是在同伴经历中进行的, 是“一系列同伴群体文化的产物”。
所以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同伴经历是个体发展关键的社会化影响源。
Bandura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 同伴是其中重要的榜样源, 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表现或抑制。
观察学习中的自我强化发生在个体认为自己超过同伴参照群体时而自我惩罚则是因为没有满足同伴的群体标准。
由此可见, 同伴经历是行为习得、行为表现的重要背景。
由上述理论可知, 同伴关系在发展中负担也十分沉重, 要学好二、三十门课程要过四级、六级, 拿各种等级证书要考研究生, 背外语, 背政治还要找工作, 相当紧张。
如果实行年制本硕连读, 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三、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研究倾向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对比国内外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发现,多数的研究进展存在于消极影响中,比如国外更关注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滥用药物、酗酒、不洁性行为的研究,在这其中关于性别、种族差异的同伴关系表现也有比较深刻、复杂的分析。
而国内也常常研究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孤独感、消极学业成就等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在指导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时固然有借鉴作用,但是对于积极构建健康有益的同伴团体意义不足,所以注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两极”影响,不仅要研究消极影响,更应注意对于积极作用的深入挖掘。
2.同伴关系的类型分层与机制的研究在中外研究者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常常利用现有理论量表或采取社会测量的正负提名法将同伴关系分为几个层次(如安全型、回避型、矛盾焦虑型等),这对于进一步探讨同伴关系水平对于某一变量的影响机制是有效的,通过预设同伴关系来研究影响两者的关系,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之,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可以明晰此领域的前瞻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遵循规律,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3. 正确发挥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促进其的社会化发展。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最大,其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点,实现和完成这两点社会化功能,主要场所是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为其提供着重要的精神环境,并可以使他们在同辈群体中传播这种文明、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生成长氛围,并且能更好的发挥同辈群体的两项社会化功能。
同伴群体对中职学生生活技能、行为规范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等。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中职生同伴群体经常会在一起讨论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交流自己看到或学到的知识以及技能,获得在群体中的一种认识,从而达到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的目的,同时,个体在学习和接受政治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以及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的同时,使自己的行为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所担任的角色相适应。
同伴群体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逐渐掌握人们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要求等,其结果是使个体按照社会上规定的不同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四、青少年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我们都知道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避免不了要与他人接触,换句话说,就是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而言,主要的人际关系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在这里,我只是针对其中的同伴关系来说。
同伴关系按其程度可以区分为:一般的同学,较亲近的同学,要好的朋友。
在这三种关系中,要好的朋友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青少年同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对青少年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占重要的地位。
进入中职,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朋友使中学生有了与小学生不同的新的相互关系。
在初入中学,同学们还比较信任老师,跟老师比较亲近,对朋友还在“探索”,但在比较熟悉之后,少年期的相互关系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这种相互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伴关系。
慢慢的,少年期的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因为:1、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刺激了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身体的加速发育使他们精力充沛;3、性别角色的掌握与适应性成熟所带来的心理变化使少年感到新奇、紧张与不安;4、少年新的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少年必须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等,这些都只能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