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 有研究表明,儿童2岁之前出现的社会交往 行为源自于早期的亲子关系。
• 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
2、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发展
• 2—5岁的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在数量和质量上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米尔德雷德.帕腾(Mildred parten)研究 指出,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经历了 三阶段:
控系统的发
• 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 1、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 • ——现场提名法。
• 2、同伴交往的类型 • 有四种: • 社交明星(受欢迎者):13.33% • 可接受者(一般型):52.94% • 被忽视者:19.41% • 被拒绝者:14.31
• 从发展角度看:4-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受欢迎 人数增加,
• 他们认为友谊破裂的因素是,相互的不信 任、别人需要帮助时不帮助、违背诺言、 在背后讲人坏话等。
• 破裂的友谊要重建难度比学龄前大,需要 真诚的道歉。
• 第三级 友谊是亲密和忠诚(11-15岁到更 大)
• 青春期对友谊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含义 。
• 青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两个特征:
• 一为亲密无间;二为对自己忠诚。

Hale Waihona Puke 被忽视和被拒绝人数减少.• 从性别角度看:受欢迎的儿童,女孩居多;被拒
绝的儿童,男孩居多;被忽视的儿童,女
孩居多。

• 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教育者要 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 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使得 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于 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
•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程度
• 在幼儿期,儿童的游戏基本是以平行游戏 和联合游戏为主,到幼儿晚期,才会出现 有组织的合作游戏。
• 在儿童交往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现象1——

跨年龄不对称交往
• 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社会 性和人格都会带来重要影响。
• 对年长儿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耐心、 同情心和关心

他人的亲社会倾向;
• 对年幼儿童: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人相处 的方式、寻求
三、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 1、早期同伴关系的发展
• 3-4月 出现观察和触摸对方的现象;
• 6月 会有向着对方微笑和咿呀学语的现象;
• 1岁 会偶尔以微笑、出声的笑和模仿彼此的动 作来

进行双向交流;
• 1-2岁 协调的双向交流更为常见,且大多是互相 间的模仿;
• 2岁左右 儿童开始以语言来影响同伴的活动。
• 最初是——非社会活动阶段,无参与者或 旁观
• 戏;
者的行为或独自游
• 然后是——平行游戏阶段,共同分享相似 玩具

但无交流;
• 最后是——社会交往阶段,包括两种真正
• 联合游戏——儿童分别进行不同的活动,但 通过交换玩具和彼此评论来相互交流;
• 合作游戏——进一步的交流行为,期间儿童 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目标,如共同扮演一个 假想的游戏。
• 学龄前儿童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 ,友谊是具体的,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 玩伴。友谊也是不长久的,当同伴不愿和 他玩儿,不分享,友谊就结束了。
• 第二级 友谊是相互间的信任和帮助(8-10 岁)
• 儿童中期孩子对友谊的定义更负责,并考 虑心理因素。
• 学龄儿童认为,真诚是友谊的基础,朋友 间要相互帮助。
二、托幼机构
• 一)教师 • 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又一个权威,教师的
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 在影响幼儿同伴交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看:
•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判
• 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孩子,人际关系更好一 些;而经常受批评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 可能性较大。
• 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
• 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一味的以批评和 孤立、冷落的方法,会使这样的儿童在同 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
• 不敏感、随意性较大的家长,易培养出有 敌意、攻击性强的孩子;
• 专制型的家长培养出的儿童经常容易对同 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
• 二)家庭的居住环境
• 当家庭的居住环境都是独门独户式的时候 ,是不是也把儿童间的交往关在了门外?
• 三)父母的鼓励
• 在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当孩子 交往的: “经纪人”角色。

帮助的方法等。
• 值得注意的现象2—— • 性别偏向
• 从婴儿期起,儿童更爱选择同性别的伙伴 在一起玩。
• 3、儿童中期
• 从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的发展阶段看儿童社 会交往的发展。
• 威廉.戴门(William damond)等的研究认为 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分三阶段:
• 第一级 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
• 正是以上的认识,青少年交一个真正的 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第三级的友谊 很少破裂。
第二节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对幼儿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起作用的因 素有三:
• 家庭 • 托幼机构 • 儿童自身
• 一、家庭
•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 在对儿童教养中,热情、敏感,权威型的 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 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
• 如果父母鼓励同龄孩子间的交往,那么孩 子会有更多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现更 多的亲社会行为。
• 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对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也 具有影响。
• 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的有礼 貌的(“请”、“能不能”“可不可以 ”……,而不是 “不要” 、 “不行” 、“你 不能” ……),那么他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就 较少,也更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
第一节 同伴关系概述
• 问题: • 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
作用的? • 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对个体个
性的发展有影响吗? • 它和亲子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 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
应;
• 2、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 •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 4、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
• 儿童的社会交往虽然具有阶段性,但这并 不意味着儿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游戏就不 再出现上一阶段的游戏,而往往是混杂的 。
• 见下表:
游戏类型
3-4岁 %
非社会行为 41
无参与者和旁 19 观着的活动
独自游戏
22
平行游戏
22
合作游戏
37
5-6岁 % 34 14 20 23 43
• 总体上儿童的游戏是展现了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