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美学:1750年出版了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
美学是以人的现实基本生存境遇为出发点、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的诗意存在为核心问题,以人的审美超越和审美解放为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
2.“有意味的形式”:这是20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3.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的刘勰。
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主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但是这里的“情”、“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课本)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百度)4.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即通常的狭义美。
优美最早是古希腊培育出开的。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
其特征是完整、单纯、和谐。
它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5.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6.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百度)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
7.喜剧:喜剧发源于古代希腊。
它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其意蕴的核心是时间感,是宇宙的更新是即将死亡的东西的滑稽可笑。
可分为讽刺喜剧和生活喜剧。
其特征是轻松的笑。
8.模仿说:“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
模仿说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文学原则含义上的变动,固然是文学创作精神变化在文学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古希腊理性原则的变化所致。
从模仿说含义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寻绎出古希腊理性精神的嬗变轨迹。
9.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人荣格提出的。
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
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二、问答题1.论述我国美学界20世纪5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1)蔡仪:美是客观的,自然物本身就是美。
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
例如一株梅花的美,美就在梅花本身,和人没有关系。
(2)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
就美与美感的关系来说,是美感决定美。
梅花的美在于观赏者,而不在于梅花本身。
(3)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株梅花,它的美就在于梅花本身,这是美的客观性,但是梅花的美并不在于它的自然性,而在于社会性。
所谓的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4)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一株梅花它本身只是美的条件,还必须加上观赏者的情趣,成为梅花的对象,才成为美。
2.论述中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
审美态度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审美兴趣问题。
美学史上对此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见解。
他把审美感受理解为两种类型,认为一种艺术以提供快感为目的,一种艺术可能以增进道德为目的。
有关审美态度方面的理论有很多不同种类,尽管这些学说的具体描述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基本理论结构、观点却基本上相同。
在这些学说中,叔本华说的“审美静观”说、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最有代表性的。
中国:(1)老子提出“涤除玄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分、和生命是“道”,所以对宇宙万物的关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关照。
为了进行对“道”的关照,就应该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厉害得失都洗涤干净,使自己获得一个空明的心境。
(2)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可以看作是超功利和超逻辑的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
(3)“平常心”是禅宗的概念,一要破除“功利心”,二要破除“分别心”,换上一颗“平常心”。
3.论述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优美和崇高在美学上是相对的概念。
以西方文学为例,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4.试论“生活世界”的含义。
(1)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
(2)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
(3)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包含他们的期望、寄托、辛劳、智慧痛苦等。
(4)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美。
5.悲剧的本质。
这种审美形态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它是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
它的美感是恐惧、怜悯和振奋。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并不是自我选择的,而是由一种个人不能选择的、个人不能支配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的。
那就是命运。
在古希腊人们的心中,命运是不可抗拒的。
但是由这个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的后果,从表面上看,却是由某个个人的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这个人来承担责任。
这就产生了悲剧。
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开始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用审美眼光看待自然生活,不是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不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流派抹掉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和主张和实践,也不是网络影像等等“虚拟世界”的泛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在当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一个大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
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7.论述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1)材料层:艺术作品必然要有物质物质材料作为载体。
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要变为“手中之竹”,就要有笔墨纸等物质材料。
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层面有两方面的意义:(1)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
如油画的材料和画布对油画的意象世界的生成有重要影响。
(2)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例如大理石雕塑会给人一种坚硬、沉重、粗糙、有色彩的质料感。
(2)形式层:与材料层联系,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有两方面意义: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这些形式因素本身又可以有某种意味,即形式美或形式感。
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3)意蕴层:艺术作品的意蕴是美感(审美感性、审美体验)的对象,只能在直接观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把它“说”出来。
8.审美意象的生成:(1)意象是由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2)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
(百度)意象的生成始终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抒情性和象征性紧密相连。
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丰富意蕴,其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外延,使意象的生成过程更加多元。
中国历代文论家与哲学家的学术探索,不自觉将意象生成的过程变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通过“观物取象”,完成对自然界的模拟与借鉴,是意象生成的艺术根基;在“立象尽意”过程中,内心情感得到有机释放,物象开始走向象征性边界;“缘心感物”是物态人情化的自觉转换,心物双向交流初具审美意味,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萌芽期;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物我的界限己基本消除,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主客统一状态;而在“象外之象”阶段,意象在生成的基础上再创造,“象”之意境浑然出脱。
(知网)9.如何看待维纳斯的残缺美。
(有的班级没有提及)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更永远的生命力。
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勇敢地正视残才能探求到生活中美的真谛。
艺术创造成欣赏美的一条规律借助“残缺”来获取“完美”也就是“虚实相生”。
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断臂的雕像,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头脑中所形成的维纳斯形象却是完整的。
只是那双玉臂是由欣赏维纳斯这个雕塑的人想象,创造出来的, 所以因人而异、各有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欣赏以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修养为前提,创造出了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完整的维纳斯形象,所以这一形象更加能够打动欣赏者本人。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 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