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创设的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环境,由动手实践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由多媒体创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
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 .学生准备:( 1 )课前一周(或更长时间)制作
观虫器。
将容量为5kg的色拉油瓶或塑料酒桶,彻底清洗
后在瓶肩下方将其截成两段,下段瓶身距底部1cm处用锥
子打孔数个,作为排水孔。
垫料用肥土和切碎的青草按1:
1用水拌和,含水量为60%左右,装至距瓶底三分之二处,
上面放入动物粪便、果皮、菜叶等饲料。
将500ml的矿泉
水瓶的瓶壁下部用细针扎一小孔,作为滴水孔;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
水后放入肥土中,这样可以较好地调整蚯蚓生活环境的湿度
3.蚯蚓采集:蚯蚓的生活环境很广泛,在田间、草丛、路旁、庭院等地方的土壤里都可能有蚯蚓。
采集蚯蚓最好在夏季大雨过后,到池塘、河渠边的湿润土壤里或肥沃的菜田土壤里挖掘。
(如果地表有蚓粪,你可以根据蚓粪颗粒的大小来判断蚯蚓的大小。
)
4.饲养:把采集到的蚯蚓放在观虫器中饲养,然后将容器放置在阴暗、通风的地方。
实验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有关蚯蚓生活的视频资源)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实验材料用具。
学生按实验小组熟悉材料用具。
为学生分发实验报告单。
三、多媒体展示实验提纲: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
2、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四、探究过程:
师:同学们说一下,课前你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找到的蚯蚓?这说明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的生活习性怎样?它主要以什么为食?请仔细阅读课本16-17页,然后回答。
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师: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它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呢?请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老师投影出的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中的填空题。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用课件展示蚯蚓外形图)
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
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
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
说明:在括号中的选项下画√
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__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
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
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五、小组间交流:请仔细阅读课本P16。
师:谁能说一说蚯蚓有哪些特点?
生: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支撑的作用,配合肌肉协助运动;
生: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黏液。
师: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
生:讨论思考后回答: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因为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
生: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湿润的土壤中……;
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
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
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
六、课堂小结
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我们理解了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了解了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懂得了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生活环境。
附:实验报告单(每小组一份)
实验报告单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组长:成员:
一、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长组织好组员,做好分工,快速完成实验。
二、分组实验:
1、体形的观察:
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
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
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
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是(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
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__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
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
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三、组间交流展示
在实验中和实验后我们应该怎样做?你知道为什么吗?(组内完成)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将蚯蚓在玻璃板上与它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作对比。
在哪运动快呢?为什么?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刚毛,并猜测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