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枢纽II标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审批:日期:
一、工程概况
1、花油山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大,山体植被发育,海拔高程70~220m,自然坡度20°~40°之间,中心里程DK28+330,全长5400m.系浅埋暗挖双线隧道。
其中V级围岩4805m, IV级围岩460m,明洞135m(进口段)。
本隧道因其地质条件极差、为南宁枢纽最长隧道,施工进度、安全都是控制的重难点,是全线控制工期工程。
因工期紧,任务重,另设置5个斜井, 1#斜井长250米、2#斜井长340米、3#斜井长290米、4#斜井长320米、5#斜井长310米。
隧道经过地质以泥质砂岩、泥岩夹含砾砂岩为主,位于南宁复式背斜内,次级褶曲发育。
本隧道为全线的最长隧道,制约工程的工期。
需加强组织,快速施工,保证工期目标实现。
是本合同中的重点和难点工程。
2、新那窝隧道中心里程YDK765+973.5,为单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35m,地表植被发育,隧道全段为V级围岩,隧道范围内不良地质为岩溶,顺层偏压及顺层。
3新羽四岭隧道中心里程为:ZDK795+841,长度762m。
系双层集装箱单线隧道。
其中V级围岩390m, IV级围岩358m,明洞14m(进口段)。
隧道进口里程ZDK795+460,出口里程ZDK796+222,中心里程ZDK795+841,全长762m。
隧道除ZDK795+460~ZDK796+026.79段位于R=800m的右偏曲线上,其余均为直线段;进、出口浅埋并有部分明洞。
二、编制依据
1、设计施工图;
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规程》(TZ10121-2007);
3、《铁路隧道锚喷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4、《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三、现场监测任务和目的
1、通过对围岩变化情况及支护结构的观察和动态量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评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以达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进行日常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修改设计参数和积累资料的目的。
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量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及时进行预测和反馈,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便指导施工作业和业主、设计作出决策等。
3、经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围岩及支护衬砌结构的稳定。
四、具体的监测项目
各量测项目现场测试数据的归纳和整理,动态地掌握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化信息并及时地将其反馈到施工现场,一方面用于指导施工,另一方面根据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位、应力发展情况,用于对支护系统和支护参数的修改,确保隧道在施工和运营中的安全。
五、监测方法
1、隧道地质及支护状况变化情况观察
⑴、主要是检查隧道的地质情况(围岩岩性、节理发育情况、岩层产状、破碎程度、地下水发育情况、不良地质情况)是否与原地勘资料相符,隧道支护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和爆炸后的变化是否在设计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出现异常和不相符的及时向监理、设计、业主提交报告,以便设计单位对支护参数进行修改,并对隧道围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施工方法和方案、各工序超前长度、爆破参数、进尺长度等提出建议。
⑵、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由专业地质人员进行肉眼观察,手工素描记录,采用地质罗盘、钢尺、水压、测缝计等量测工具(必要时可采用数码摄像机录制地质剖面及支护状况)。
在每次爆破和初期支护后立即进行,尤其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爆破参数发生改变时对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变化加强量测,对观察内容作出详细记录,并绘制相应地质素描图,校核围岩分类,并预测前方围岩性质及可能出现的地质构造。
2、周边位移净空收敛检测
⑴、通过对围岩周边的水平净空收敛量及其速度进行观察,掌握围岩内部随时间变形的规律,从而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为确定二次支护的时间提供依据;保证结构总变形量在规定允许值之内,更好地用于指导施工。
⑵、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主要采用收敛计,测点的纵向间距按围岩级别而定。
地质条件差的地段,应从密布点,其测试频率如表1所示。
围岩表位移观测点钻孔埋设于围岩内
六、花油山隧道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表
那窝隧道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表
羽四岭隧道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表
六、拟投入本项目的监控量测设备
七、量测项目数据处理及信息分析
(一)、监控量测数据的计算分析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拱顶下沉、净空收敛的位移量,绘制时态曲线。
2、地表沉降量值,绘制横向和纵向时态曲线。
(二)、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
根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拟采用指数函数模型:
U=A(e-B/t-e-B/t0)
式中:U----变形值;
A、B----回归系数;
t0---测点的初始观测(d);
t---测点的观测时间(d)。
(三)、量测数据处理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次测量数据及时整理,并绘制测量数据时态曲线和开挖面的关系图;
2、对初期的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
3、数据出现异常时,并当天以口头形式向监理报告,第二天以正式资料的形式提交;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如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密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调整爆破参数、支护参数等。
4、根据业主要求,提交监测报告,做到监测信息的及时反馈,以达到安全预报反馈设计、指导施工的目的。
5、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结构已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就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采取措施加强支护,必要时应暂停施工进行处理。
6、当位移变化率无明显改变,而实测位移值已接近允许值,或喷射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
7、围岩量测的综合判定,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指标进行:
八、量测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1、浅埋地段地表沉降测点应洞内测点布置于同一断面上里程。
且埋设深度不小于50CM。
2、洞内测量不得焊接于初支拱架上。
3、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基本稳定应具备下列条件时,方可停止测量
⑴、隧道周边收敛速度有明显减缓均势;
⑵、收敛量已达到总收敛量的80%以上;
⑶、收敛速度小于0.15mm/d或拱顶位移速度小于0.1mm/d。
4、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⑴、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度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⑵、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到预计总位移量的80%;
⑶、周边位移速度小于0.1~0.2mm/d,或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07~
0.10mm/d ;
⑷、初期支护表面没有再发展的明显裂缝。
5、协调好施工与监测仪器安装、观测的相互干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仪器、设备受到人为和机械的破坏。
6、每次爆破开挖后,应采取通风及洒水等措施及时除烟、除尘,以确保人身安全和正常循环施工,确保量测工作及时跟上。
7、净空收敛等高空作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标准化、正规化作业,检测人员须带安全帽。
作业时须派专人指挥洞内车辆通行。
8、洞内作业应保证照明亮度。
九、监控量测实施与管理
(1)、对现场量测资料认真检查、审核和计算,每次量测结束后,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工作;
(2)、及时将量测资料填入有关图表,以便了解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便于各量测断面和相同与不相同量测手段之间的对比、验证;
(3)、使用计算机量测处理系统进行资料分析。
十、质量保证措施
1、人员、仪器保证
领导小组要保证现场监测人员、仪器配置数量以及质量,制定人员仪器管理制度,确保人员稳定,仪器状态良好,监控过程正常运转。
为保证测点埋设及监测成果的质量,聘请有丰富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对整个施测过程进行质量监督。
2、成果收集
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做好从仪器设备的采购、检验、监测实施过程控制和成果整理分析、移交以及事后服务等一系列的质量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真实、准确,以指导下步施工。
3、信息反馈
及时将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反馈给监理单位、设计、业主,确保信息流畅。
需要变更的申请变更,根据设计院的变更设计进行施工。
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程序图
附图: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图
1#3#
拱顶沉降观测点
2#对测点
周边位移观测点
1#对测点
隧道监控量测布点示意图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现场监测任务和目的 (2)
四、具体的监测项目 (2)
五、监测方法 (3)
六、拟投入本项目的监控量测设备 (7)
八、量测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10)
九、监控量测实施与管理 (11)
十、质量保证措施 (13)
友情提示:方案范本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本范文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