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评课稿
蒲窝中小郭海龙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
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
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
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
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
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
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
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
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
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
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
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
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
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
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
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
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