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镇导游词

乌镇导游词

乌镇导游词各位博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亚太地区杰出的古遗产保护地、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及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文坛巨匠茅盾家乡乌镇的第二个古镇保护区,被世人称为“古镇活化石”的西栅景区。

西栅镇区是科学保护和成功开发的古镇典范,它是乌镇古镇“十字形”建筑格局中保存面积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古镇区,也是乌镇历史上最繁华的街区,可以说历史上的乌镇缘因西栅的兴起而逐步扩大,因紧邻京杭大运河,槽运的发展和近代丝绸业的水运为这块区域奠定了特殊的地位,在七十年代前,进入乌镇,西栅是入口区域。

京杭大运河在西栅的西北角转了一个120度的大弯而蜿蜒南下,千百年来乌镇人引水人镇、伴水为生、临水而居、沿水而行、依水为商、以水为农,造就了镇内有72座风格各异、曲折迂回的古石桥,串接起了12个大小不等岛屿、10多条古街、数十条纵横交叉河道、水巷、水胡同这样的“岛式古镇”。

由于西栅具有地理位臵十分显赫、区域结构十分独特、镇貌布局十分合理、人居环境十分优越的特点,而且整个保护和旅游开发,与数以百计的江南古镇相比,遗产保存最为完整,保护手段更加彻底,文化底蕴最具深沉、民俗风情展示更加丰韵、游览地域特别广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休闲、会务和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的特点,因此,自2007年春节,西栅景区刚刚对外开放以来,这里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一个在所有古镇中惟一保存最为完整和展示面最为全面的“岛式古镇”。

等会我们进入西栅,就会领略到一个集:京杭大运河、岛屿、石桥、民居、水榭、作坊、厅堂、老街及湿地、府第等为一体的、具有真正内涵和活灵活现的水乡泽国。

如果你感到游的不够尽兴的话,你尽可以在这里住下来,好好领略一下这难得的清闲和轻松,因此,在这大厅里和景区里面,我们都为你准备了集餐饮、住宿、会务、商务等方面的接待和登记。

好,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入景区。

各位博友,当我们走进一个检票口时,可能马上有一种时光逆转的感觉,那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我们会感到仿佛进入了倒返历史的时光隧道。

确实如此,我们在这里采用虚拟的手法,让广大游客先感受和预热一下古镇的历史。

由于乌镇隶属于良诸时期的马家浜文化,据考古发现,在6000多年前,乌镇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就在本镇东郊5公里处有一处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存发掘地——谭家湾遗址,2006年刚刚被国家列为全国文保单位。

我们走完了时光隧道后,马上就要坐船进入景区,但是上摆渡船前,我还想就安全事项向各位说明一下,由于刚才我已经说过了,由于西栅以水多、桥多、巷多、厅多、以及帮岸多、弯道多、码头多和老房子多而著称,所以,请大家注意留意脚上的石板路、台阶、踏步、临水帮岸、河埠等,小心绊倒;由于整个景区全部是木结构老房子,因此严禁在室外使用明火,不要乱扔烟头;这里的河道水深3米,所以游客在摆渡、上下渡船、过桥和沿河游览拍照时,要依次进行,千万不要争先恐后和站立的船头、船尾、桥栏上拍照;本景区一律禁止私自下河游泳和涉水;未成年孩子一律由大人妥善带领,以免走失;如果迷路、发现孩子走失和已经到景区关闭时间未出景区的,可以到景区任何一个景点,要求帮助或者乘坐电瓶车返回景区出口;夜游的游客一定要服从导游的安排和管理,不要独自到河边玩耍;夜宿景区的游客需要详细了解宾馆的位臵、路线和安全通道,最好结伴夜游。

下面我们将乘船摆渡进入西栅景区。

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它位于乌镇东郊三里许的谭家湾村的西边,西接红光村的水田,南抵河浜以南的桑地,北部延伸至谭家湾村的水田。

中心地段在呈馒头状高埠的荡田里。

遗址的文化层厚约1.2米,共分三层。

中下层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属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

有机质较多,土质松软,色泽深黑;发现的动物遗存有鱼、牛、猪、鹿和庭鹿的骨头。

红陶和灰红陶为主的釜和牛鼻式盛具,还曾发现一件鹿角勾勒器。

下层可能相当于罗家角三层,上层则可能晚于罗家角遗址。

罗家角遗址在桐乡市石门镇附近,是浙江省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O0年左右。

谭家湾遗址属罗家角类型,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乌镇的先民早在约700O年前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1989年12月,谭家湾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良渚文化早得多,属马家浜文化。

各位博友,我们现在即将乘渡船进入真正的西栅景区,也可以称进入古镇区,可能大家都会感到奇怪,乌镇既不是沿海岛屿,也不是湖泊景区,为何要乘摆渡船,其实,这就是乌镇与所有古镇所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称之谓“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之中的真正内涵和玄机。

现在趁候渡的时候,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奇特的现象。

乌镇西栅历史上处于两省三府七县的交接地,就在今天,我们西栅还是两省三县的接合部,那就是西临浙江湖州、东接嘉兴及北靠江苏吴江。

由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特定的环境,既形成了该地区商贸和民间交往的兴旺和频繁,但是也造成了治安状况的混乱,特别是明清时期太湖上强人出没,他们往往选择像乌镇这样民间商贸十分红火,居民生活较为富庶,进退方便和地方保安力量难以缉拿的“多不管”地带作案。

因此,乌镇地方及许多富商,纷纷组织自防和地方治安,然而,最有效的就是模仿许多城际筑起了防御体系。

而我们乌镇只能利用水乡泽国的天然资源,筑栅为垒、引水为界,在通往各往河的水道中筑上栅门,子时关闭,卯时开启。

或者在镇区周围开河绕水,在河上架设吊桥,防止盗人午夜入镇抢掠。

等会我们到镇区就可以看到我们称之谓水城门的西栅水栅,古镇区四周的护镇河,还有像过去架设在护城河上的吊桥。

而现在我们所要摆渡经过的元宝湖,也就是进入镇区的必经之道——镇东护镇河博友们,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摆渡船,算了进入了西栅景区的第一关,大家看我们这条摆渡线路的北侧,是一个大约200平方米见方、当地人称之谓“元宝漾”(湖)的人工湖泊,但是我们怎么看都不像一只元宝,而据当地老百姓的民间传说是这样介绍的,在明末清初开挖该“护镇湖”的时候,原定计划是开挖一条长形的溪流即可,谁知从地下挖掘出了许多唐宋时期的元宝,而这消息不径而走,引来了两省三府七县数以万计的地下掘宝人,有许多人安营扎寨地在这里挖地三尺,虽然元宝也并不多见,只是有许多古铜钱而已经,但是挖宝人的兴致不衰,硬是把一条“护镇河”挖出了一个“大漾潭”,改变和扩大了护镇河的原先模样,但谁知就这样歪打正着,这数万名掏宝人却把这个工程给完成了。

但是,面对这个如此宽阔、挖掘的不伦不类、根本无法建桥的湖泊,只能采用免费摆渡小船,只要有人摆渡,自己拉扯着固定在对岸的绳索,把自己拉到对岸。

由于这里曾经挖掘出元宝,而且是深浅不一,因此当地人们也就习惯地把这条河称为元宝漾。

因为“漾”在当地百姓看来,是一个较深、较宽、而且可以让船掉头的“漾潭”今天,经过治理的元宝漾,河面平静如镜、流水清醇淙淙,成为了西栅景区的突然屏障,我们可以放目四顾,河的东西两头分别的渡口,而南北两侧,则是环境优雅的生态农垦区和四面环水、环境优雅的通安客栈,俪坊KTV和各种餐饮等。

在这里,我还想就进入西栅景区是事唠叨一下:由于面积共有3平方公里,内有12个环水居点或者称为岛屿,1.8公里延绵水阁、纵横交叉的水道溪流近万米,10多个民间传统作坊、10多处历史遗迹、10多个经典展馆和堪称中国罕见的72座古石桥。

因此,景区共设计了3条陆地游览线路和一条水上游览线路,而今天我带大家选择的是全程线,大约需要4个小时,因此我提议大家,到了里面集体游览结束后,你还可以选择小船慢游、与这京杭大运河的水来一个亲密接触;可以品尝一下乌镇的民间风味小吃;可以找一处临水的茶馆,品茶观景;可以到茅盾、王会悟等革命先烈纪念馆进行一次红色旅游;也可以找一个民间作坊,购买几样乌镇的民间传统商品,当然,你更可以选择住下来,做一个“夜宿西栅、枕水江南”的百年美梦。

但是不管怎样,你不妨自己做个统计,你今天会走过几座古石桥,踏过几条老街,经过几条水巷,钻过多少间廊屋和水阁,参观了多少历史遗迹和展馆等,我担保你计算不过来。

各位博友,上岸的第一个景点,我就要带领大家参观这个临河面东的“盛源号”染坊。

说起这“盛源号”染坊其实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明末清初,地处江浙之交的乌镇西栅民间商贸十分兴旺,因此这里的印染业也已经很风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整个作坊大院,当时曾经是王家、吴家和宋家三户人家的后院,而且都是开家庭染坊的,但是到了第二代传人的手里,大家都想把对方并吞并独占河边的码头,因此,就在这个大院的东大门前,同时挂有3块匾额,由于在生意上互相倾轧和不正当竞争,3家的生意每况日下,因此在清朝康熙年间,一户姓盛的江苏富商,一口气吞并这3家染坊,取名为“盛源号”染坊,并为了不影响当地河里的水质,从作坊里开挖了一条小河,把染色的废水引入外河,并在河上建了一座以自己姓氏的石平桥,名为盛家桥。

说到印染,我不能不为大家介绍一下刚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盛产于乌镇蓝印花布的来历,据传在唐宋时期,达官贵族、富商大户们的穿着打扮已经是十分艳丽,但是乌镇的普通老百姓,只能是穿着自己织的本白色土布,于是,当地老百姓纷纷从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板兰根、凤仙花等草木原料中榨取染料,用于印染和点缀自己穿的服饰,有一次,一名刚刚下田归家的农妇,把沾满了泥点子的围裙,浸泡在准备印染蓝色头巾的板兰根渍水中,谁知待晾干后,那些泥点子一脱落,蓝布上竟出现许多不规则、但是十分显眼和精致的小白花点,这就是最早的蓝印花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该作坊的5大工序,其一就是“刻板”,具有相当美工基础和对花板制作经验的师傅,在桑皮纸的模板上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如:五蝠捧寿、金玉满堂、四季如春及各种对称型的图案;第二道就是“上浆”,用黄豆粉和石灰粉掺水后调成降料,将刻好的模版放臵于需要印染的布料上,均匀涂抹,然后去烤烘;随后就是印染,(可以到大染缸门口)看,这个就是我们这里真正的大染缸了。

这里的靛蓝染色池,就是用于印染蓝印花布的,由于植物染料不容易上色,因此染色的染缸需要加温到20—30度左右,而且需要反复浸染7到8次,直到颜色满意后再出缸氧化;第四道工序就是“刮灰”,把已经初步晾干的布料,用刮刀及专用架将布料表面浆料刮去,此时,这蓝印花布才露出庐山真面貌,再经过2--3次的清洗,把残留在布面上的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来到晾杆前)最后一道工序可以称得上最动人心的一幕,我们在这个宽广的广场上,可以看到许多高高的晾架和晾竿,其实这就是染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用于晾晒已经染色的布料,而这里的晾布工是一门具有专业技术的工种,他们可以根据布匹的长短,选择晾在高竿、中竿还是低竿上,在晾晒时,我们可以看到把二十米左右的布匹,顶在一根竹竿头上,一声呐喊,双臂发力一挑,像是撑竿跳高的竹竿一样,奋力将布匹顶上10多米的高空的横竿上,只见双手轻轻一抖,那布匹就像是飞泻的瀑布一样凌空而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