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感知现象综述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中,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色彩包围着。
尽管我们看到的视觉效果是真实的,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它的性质类似魔术表演。
探索色彩现象的实验像一种特殊而朴实的魔术。
谜底就摆在眼前,它并不依靠藏匿真相来欺骗眼睛,恰恰相反.它所创造的假象借助于观察者的想象力,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现实世界与人为虚构的关联,帮助我们看清现实的主观构造。
关键词色彩感知联想心理正文1.色彩心理及联想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直接界的影响。
心学家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也有所升高,情绪有所升高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
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脑电波,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黄色的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
紫蓝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白炽灯,打开荧光灯,就会有一种凉爽的感觉,颜料也是一样,如在冷饮的包装上使用冷色调,视觉上会引起人们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冬日把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以上的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经验和心理联想有关。
冷色与暖色还会带来一些其它感受,重量感、湿度感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两者相比,冷色有透明感,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退远的感觉,暖色有迫切感,这些感觉是受我们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主观印象,属于一种心理错觉。
2.色彩三要素2.1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红、橙、黄、绿、蓝、紫等每个字都代表一类具体的色相,它们之间的差别属于色相差别。
在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用色环来表示色彩系列。
处于可见光谱的两个极端红色与紫色在色环上联结起来,使色相系列呈循环的秩序。
最简单的色环由光谱上的6个色相环绕而成。
如果在这6色相之间增加一个过渡色相,这样就在红与橙之间增加了红橙色;红与紫之间增加了紫红色,以次类推,还可以增加黄橙、黄绿、蓝绿、蓝紫各色,构成了12色环,12色相是很容易分清的色相。
如果在12色相间再增加一个过渡色相,如在黄绿与黄之间增加一个绿味黄在黄绿与绿之间增加一个黄味绿,以此类推,就会组成一个24色的色相环。
24色相环更加微妙柔和。
色相涉及的是色彩“质”方面的特征。
2.2 明度: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任何色彩都有自己的明暗特征。
从光谱上可以看到最明亮的颜色是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
最暗的是紫色,处于光谱的边缘。
一个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的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因此明度表示颜色的明暗特征。
明不可以说是色彩的骨架,对色彩的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明度在色彩三要素中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性质而单独存在,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来考虑,例如黑白摄影及素描都体现的是明度关系,明度适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黑白之间可以形成许多明度台阶,人的最大明度层次辨别能力可达200个台阶左右,普通使用的明度标准大都为9级左右。
2.3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颜色的鲜艳度取决于这一色相发射光的单一程度。
人眼能辨别的有单色光特征的色,都具有一定的鲜艳度。
不同的色相不仅明度不同,纯度也不相同。
例如颜料中的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橙、黄、紫等色在颜料中度也较高,蓝绿色在颜料中是纯度最低的色相。
在日常的视觉范围内,眼睛看到的色彩绝大多数是含灰的色,也就是不饱和的色。
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世界上有如此丰富的色彩。
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3.色彩对比3.1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当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同时并放在一起,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如:红和绿放在一起,红的更红,绿的更绿;黑和白方在一起,黑的更黑,白的更白,这种现象属于色彩的同时对比。
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都属于同时对比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连续对比现象与同时对比现象都是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所造成的,它们出于一个原因,但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条件。
同时对比主要指的是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连续对比指的是不同时间的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不同颜色刺激之间的对比。
如:当我们长久的注视一块红颜色之后,看到周围的东西发绿;当我们在暖色光的环境适应后,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会觉得颜色发冷。
这种视觉残像属于色彩的连续对比现象。
掌握色彩的连续对的规律,可以使设计师利用它加强视觉传达的印象或用于减轻紧张工作造成的视觉疲劳。
3.2色相对比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
如:湖蓝与钴蓝比较就觉得湖蓝带绿味,钴蓝带紫味,在对比中,这两种颜色的特征更明确了。
色相对比中包括:①原色对比: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环上最极端的三个颜色,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于最强的色相对比。
如用原色来控制色彩,会使人感到一种极强烈的色彩冲突。
如各国都选用原色来作为国旗的色彩;京剧脸谱也使用强烈的三原色突出人物的特征等。
②间色对比: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色相对比略显柔和,自然界中的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如:果实的黄橙色、紫色的花朵、绿与橙、绿与紫这样的对比都是活泼鲜明具天然美的配色。
③补色对比:在色环直径两端的色为补色。
确定两种颜色是否为互补关系,最好的方法是将它们相混,看是否能产生中性灰色,如达不到就要对色相成分进行调整才能找到准确的补色。
一对补色并置在一起,可以使对方的色彩更鲜明。
最典型的补色对是红和绿、黄和紫、蓝与橙。
黄紫色对由于明暗对比强烈,色彩个性悬殊,是补色中最突出的一对,蓝橙色对明暗对比居中,冷暖对比最强活跃而生动,红绿色对,明度接近,冷暖对比居中,因而相互强调的作用非常明显。
补色对比的对立性促使对立双方的色相更加鲜明。
④邻近色相对比:在色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样的色并置的关系称邻近色相对比。
属于色相弱对比范畴。
它最大的特征是其明显的统一调性,在统一中不失对比的变化。
⑤色相对比:称为类似色相对比,是最弱的色相对比效果。
常用于突出某一色相的色调,注重色相的微妙变化。
⑥冷暖体系与对比:我们对一部分色彩产生暖和的感觉,一部分产生寒冷的感觉。
从色环上看,有寒冷印象的有蓝绿至蓝紫的色,其中蓝色是最冷的颜色;有暖和印象的是红紫到黄的色,其中红橙是最暖的色。
从视觉上,冷暖对比产生美妙、生动、活泼的色彩感觉。
冷色和暖色能产生空间效果,暖色有前进感和扩张感,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在艺术表现中,冷暖色都又丰富的精神内涵。
3.3纯度对比一个鲜艳的红和一个含灰的红相比较,能感觉出它们在鲜浊上的差异,这种色彩性质上的比较,称为纯度比较。
纯度对比可以体现同一色相不同纯度的对比中,也可体现在不同的色相对比中,纯红与纯绿相比,红色的鲜艳度更高;纯黄与黄绿相比,黄色的鲜艳度更高。
可以通过2个方法降低饱和色相的纯度:①混入无彩色黑白灰②混入该色的补色。
在改变一个色彩的纯度过程中无论加白、加灰还是加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色彩的色相及冷暖倾向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冷色有些变暖,暖色有些变冷。
将一个饱和度很高的色相按一定比例不断往里增加和它明度相等的灰色,直至变成完全的中性灰,就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纯度色阶。
利用这一色阶,可以获得纯度的强中弱各种各种对比效果。
位于纯度色阶两端的饱和色或近似饱和的色与中性灰色或近似中性灰色相比较,产生纯度强对比;在色阶上间隔大约3-5个等级的对比属纯度中间对比;间隔只有1-2个属纯度弱对比。
现实中的自然色彩和应用色彩大都为不同程度含灰的非饱和色,而每一色相在色相上的微妙变化都会使一个色彩产生新的相貌和情调。
4、明度对比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
饱和的黄和紫比较,除去它们的色相不同以外,还会感觉有明暗的差异,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与其它两种要素的对比一样,大体上划分为三种对比关系。
与孟赛尔色立体的明度色阶表作为划分等级的参照标准。
该表从黑至白共有11个等级,凡颜色明度差在3个级数之内的为明度弱对比,在3-5个级数差之内的为明度中间对比,在5度以上的,为明度强对比。
色彩的认识度主要取决于形状与周围色彩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明度对比关系。
明度对比强,色彩的认识度就高,图形也就越清楚。
色彩的认识度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基本意义的规律:在色彩构图中,突出形态主要靠明度对比。
因此要想使一个色彩的形态产生有力的影响,必须使它和周围的色彩有强的明度差。
反过来说,要想削弱一个形态的影响,就应该缩小它和背景的明度差。
这些例子都说明明度对比对视觉形态的作用。
为了掌握色彩的认识度,需要有辨别色彩明度的能力。
识别有彩色的明度比识别无彩色的明度的黑白灰层次困难的多。
通过对色彩认识度的分析,我们发现,人的视觉对于明暗对比使极其敏感的,当画面出现强度对比时,引人注目的明暗对比会分散视觉对其他色彩效果的注意力,等于减弱了色彩其它性质的力量。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一切色彩效果都与控制色彩的明度有关。
明度对颜色的同时对比也有着影响,当我们需要强调颜色的同时对比时,应尽量抑制明度的对比,当想减弱颜色的同时对比时,应加大明度的对比。
在色彩的空间混合中,色点在保持一定的面积的情况下,弱对比会使色点形状模糊起来,易于发生色的视觉混合,色相对比强烈,而明度接近,整体的效果也会融为一体,反之,形状部分就会突出。
如果我们从明度、冷暖性质对色彩的空间效果进行分析,明度高、暖和的颜色向前迫近,明度低、寒冷的颜色向后退。
明度的对比和冷暖的对比会产生色彩的空间效果。
结论我们对色彩的感知在自然中,生活中慢慢体现出来,事物万千色彩,色彩无处不在,通过对色彩感知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创造积极愉悦的心情。
参考文献[1]周翊,《色彩感知学》[M].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2](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色彩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高敏,色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4]朱小军,常利群.《色彩构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5]蒋纯利,《色彩感知》[M].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