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1、 1995年 1月 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4、 2001年 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机遇: (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 、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成立。
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
(3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 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 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 1939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开辟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 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 、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 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时间航海家支持的王室开辟的航路意义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王室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 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 A 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 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 “国” “家”结合起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A 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 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相同点: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性质相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司法权独立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产生的背景不同:美国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后建立,英国是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与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 总揽军政大权, 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
议会与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 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受议会监督, 掌握行政大权。
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 英国与议会相结合。
五四运动背景1、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民族矛盾(导火线 : 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 5月 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 ;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