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说课稿一、说课稿:我执教的篇目是《驿路梨花》,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第二册是按照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组元的,着重训练记叙能力,兼及说明、议论的起步,认识文体的一些交叉现象。
第六单元就属于记叙文、说明文混合编排的情况,它的单元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辨析记叙中的抒情,以及说明中的记叙,一个是快速阅读训练。
编者所设立的《驿路梨花》的前两个训练重点,即体会记叙中的抒情以及快速阅读就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的,后一个训练重点,也就是人物的直接与间接描写,则是针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后的八道练习题有六道是针对训练重点的,其他两道分别针对的是思路和主题。
在仔细地研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认为,直接和间接描写虽然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但是,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加上它和本文巧妙的构思相比,还不是作者最得意的地方,所以无须多费口舌;快速阅读是单元训练重点,可以贯穿在本单元的各篇课文的教学之中,不一定要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我确定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这样两条:一、学习本文新颖的构思,巧妙的结构;二、体会记叙中的抒情,其中第二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的做法是:一、狠抓语言因素,语文姓“语”,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这是语文的个性。
刚才已经说过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记叙中的抒情,阅读提示里说记叙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或者是在记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驿路梨花》属于后者,那么怎么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显然是一个难点,而对于老师来讲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怎么办呢?我是从语言上寻找突破口的,试图通过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品味,比如对第四节、第六节中一些形容词、副词进行集中的分析,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想说明一点,我这里所说的语言分析并不是撇开思想内容冷冰冰地去分析一些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力求做到文道合一。
第二,落实双基,以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不耍花头,使这堂课能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切实地发生一定的作用,坚持做到无论讲练、不管多少,务求到位。
就拿朗读训练来说,我把它分为两个层面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个层面的要求是做到准确、流畅,这是在初读以后应该达到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要求有理解有感情的读,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说法就是要读得传神,这个应该是在深入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以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我觉得这样的训练较之过去那种读是为讲服务的水过地皮湿的教法要有效得多。
落实双基,并不只包括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法的指导。
所以在本堂课,我将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培养他们查字典、动笔圈划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将注重对他们学法的指导。
(说明:这节课执教于1996年12月,地点在南京金陵中学科学馆,当时我正在参加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省中学语文评优课。
共有十二位选手参赛,各大市选派一人(当时泰州和宿迁还未独立设市),因为南京是举办地,所以追加了一人.提前半天抽签,决定篇目。
封闭备课。
先说课后上课.当时的紧张情形,今犹在目。
以上是我的说课稿。
我的说课有三个特点:一是对权威说法敢于质疑,如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二是抓住重点,首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做了准确定位,然后重点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三是创新教法,明确提出三读教学法的概念,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兴趣.详见《三读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一文。
)二、课堂实录:ﻩ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请坐.刚才经过咱们画廊的时候,看到书法老师写的一副字,写得很好,我对其中的一句特别感兴趣:梨花千树雪。
原因是今天咱们学习的就是一篇跟梨花有关的动人的故事——《驿路梨花》。
(说明:这个导语是临时想出来的。
课前一直没有想到太好的导语,本打算开门见山。
因为我抽的是上午第二节课,选手之间又不能相互听课,说完课后只好在校园里转悠。
无意间转到了宣传廊,无意间看到了这副字。
忽然想到,何不从此导入,一来和课题相关,二来又能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为了强化这种亲近感,我连画廊都说成是“咱们的画廊”.)这个字“驿路",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注释,看看什么叫做驿路,意思是什么呢.哪位同学读一下。
好,这位同学你来读。
ﻩ生:驿路又为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
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ﻩ师:好,请坐。
大家了解了驿路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这个“驿"的写法,跟翻译的译要区别开,是马字旁的驿.(说明:处理得不到位.更好的办法是,分析一下字形,让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对形近字进行区别,减少错别字。
)下面请同学们把材料拿出来,自由自在地朗读一遍。
但是要注意要用心.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来勾画生字词,常用字词,有注释的看注释,没有注释的查字典。
生:(朗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
ﻩ师:刚才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有的同学习惯比较好,一边看材料一边勾画,还有查字典的。
但也有个别同学没有动笔。
刚才我提出了要求,现在我要检查,请两位同学上来听写。
第一个,露宿,给“宿”注音,“宿”有没有其他的音,也请你注出来.第二个,喷香,给“喷”注音,那么这个“喷”还有没有其他的音,如果有请注出来第三个,写一组形似字,可以用大括号把它括起来,修葺的“葺".接着写一个鹿茸的“茸”,和“葺”是形似字。
最后一组,仍然是形似字,竹篾的“篾”,轻蔑的“蔑”。
写好以后检查一下,觉得没有问题就可以下去了。
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同学的完成情况.首先看男同学的,露宿的“宿”,注音对了吗?ﻩ生:对。
师:其他音谁能组个词?ﻩ生:宿xiǔ,老师工作半宿的“宿”.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一个半宿,咱们一般不这么说,说一宿,工作一宿.宿xi ù,谁能组个词?生:星宿xiù。
ﻩ师:这个喷香的喷pèn注音对吧,还可以读喷pēn,这个大家一起说就行了。
生:喷泉.ﻩ师:形似字,这两组,也对了吧?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形似字、多音字,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
这位男同学完成的情况不错。
女同学的可能有点问题.看出来了吗?ﻩ生:看出来了.师:好,你说说看。
生:她少了一个,而且她的露宿的“宿”的拼音错了。
师:我们宽松一点,给她80分。
另外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书写,写字不光要做到正确,还得做到规规美观.那么两位同学的书写哪位更好一些?生:男同学的。
ﻩ师:男同学的书写结体端正,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下面检查一下朗读。
课文很长,不可能全读了,我请一个同学读1―6节。
生:(读书。
)ﻩ师:好,请坐。
她的朗读有没有什么问题?ﻩ生:有。
ﻩ师:有什么问题?你说.生:寨zhài读成了zài。
ﻩ师:还有吗?你说。
生:还有一个同行xíng,她读成了háng。
ﻩ师:还有,你说。
ﻩ生:走路的“走”应该是平舌音,她读成了翘舌音。
师:还有一些,那么主要的大家都找出来了.朗读,首先要做到准确流畅。
何谓准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为准确。
什么叫流畅?不回读,不读错句子叫流畅。
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基本上还可以,但是还没有完全做到准确流畅。
大家一起来读一下,我起个头:“山,好大的山啊。
……"生:(齐读。
)(说明:这一部分好像是花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
对评优课或公开课而言,这一环节很不好看.但我认为这很有用.我现在教高三,还要求学生有一本字词练习本。
因为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批评得最多的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而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张嘴就读错,一下笔就写错。
语文课要有效,基础训练是须臾不可少的。
)师:刚才经过检查发现大家自读预习的效果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下面咱们要来进一步研读一下这篇课文。
体会在结构、构思处的巧妙之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导读思考题来速读课文。
第一题:按照出现的顺序,说出本文涉及的人物,并说出哪些属于直接描写,哪些属于间接描写.第二题:(1)这些人物都在寻找一些什么问题的答案?(2)按照时间顺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现在就根据这几个思考题速读课文。
请默读,根据思考题勾画要点,一会我们来讨论.(这个地方安排默读而不是朗读是有所考虑的,倒不是为了呈现读的方式的多元化,而是因为我认为就思考而言,默读的效率要高于朗读。
)ﻩ生:(速读课文。
)ﻩ师:按照出现的顺序,本文出现了那几个人物呢?生:本文写了这样几个人物,“我”和老于,瑶族的老人以及几位姑娘,解放军和梨花,其中“我”和老于,瑶族的老人以及几位姑娘是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描写。
ﻩ师:说慢点,首先是——ﻩ生:是“我”和老于。
ﻩ师:(板书)然后呢?ﻩ生:瑶族的老人ﻩ师:(板书)ﻩ生:然后是一群姑娘。
ﻩ师:(板书)生:以及解放军和梨花。
师:(板书)ﻩ生:其中“我”和老于,以及瑶族的老人和一群姑娘是直接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描写。
师: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描写。
好,我们用小括号标一下。
(板书)看来第一个问题上难度不大。
按照出场的顺序,先写了“我”和老于,接着引出瑶族老人,一群姑娘,最后出现的是解放军和梨花。
其中解放军和梨花不是正式的出场,而是在别人的介绍中侧面出场的.我们来看第二小题,这些人物都是在寻找一个什么问题的答案呢?生:他们在寻找深山之中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师:哦,寻找小茅屋的主人。
那么这个实际上这就是文章的线索。
按照时间的顺序,茅屋的建造以及它照料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根据这个板书能不能说一说。
茅屋的建造和它照料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按照时间的顺序,看着板书就行了,能说一下吗?是由谁建造的,在这之后又怎么样,经过了哪些人的照料?说说看.(说明:很多东西是需要回味的.不做这个实录的整理,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如此粗糙、拖沓。
记得当时有位评委私下里跟我说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时,我还很有些不服气,现在想想,不觉脸红。
上面这一段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ﻩ生:这个小屋原先是由解放军叔叔造的,后来由梨花照料,在梨花出嫁之后由她的妹妹照料。
之后,“我”跟老于还有瑶族老人又过来把小屋修建了一番.ﻩ师:好,请坐.说的对不对?ﻩ生:对.(说明:我发现自己到这时已有过多次这样的提问——对不对、是不是,不客气地讲,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提问方式,把学生当成了“表决器”,是一种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
)师:如果是按照时间顺序确实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写呢?他可不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交代呢?也就是说他先写解放军造这个茅屋,然后写梨花、她的妹妹来照料这个茅屋,然后写到我和老于,行不行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他这样给给读者设了个悬念,都想知道这个茅屋的主人是谁,就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