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代码:0802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主要从事汽车结构现代化设计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材料工程,汽车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多年来在车身数字化设计制造、汽车涂装、汽车工业装备自动化控制、重型汽车车架与前后桥及客车骨架的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完成国家、省和企业的108、154T矿用汽车,高速公路客车,豪华客车等设计研究工作。
研制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
本硕士点先后出版了“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教授专著,“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三本专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阶梯轴最佳设计”等四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该硕士点教师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其它省部级奖项若干。
目前,正承担国家863 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以及与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
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2.汽车车身工程研究-------补充3.汽车电子工程(含智能车辆)研究电动汽车的匹配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动机的控制技术;研究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物流系统、主动安全及路径跟踪控制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
4.汽车材料工程研究环保、可回收汽车内饰材料、水性纳米汽车涂装漆、超高强碳纤维汽车承载外饰材料技术等。
5.汽车轻量化工程研究汽车轻量化制造相关的链接(粘接、铆接、焊接)技术,金属和高分子材料零部件冷热成形工艺及模具制造技术。
三、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年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
此后主要进入课题研究阶段。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1、基本学制3年。
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
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考核通过后每门计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计入选修课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1、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
研究生需阅读25篇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后写出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2、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第4学期末进行。
各类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
3、学术活动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
学术型硕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获得2学分的论文学分(即学术型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12次,本人主讲次数≥2次、由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
4、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生至少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可同等计算)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含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学刊),或参加国际、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1篇学术论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从文献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或)实验,大型商业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训硕士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反映系统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上的前沿性和重大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
论文应具有较丰富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
论文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的编写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的编写合乎要求。
论文研究工作应注重培养硕士生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理论分析与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目标凝练能力等,并应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位论文题目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并由硕士生在研究室或一级学科范围内作选题及预研报告,广泛听取意见。
论文选题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具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经导师和研究室审核同意后实施。
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院和学院定期组织检查,由硕士生本人汇报阶段性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答辩通过者,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2、重要国内学术期刊⏹《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空气动力学学报》⏹《振动与冲击》⏹《汽车工程》⏹《汽车技术》⏹《公路交通科技》⏹《车用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振动工程学报》⏹《振动、测试与诊断》⏹《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学报》⏹《机械强度》⏹《农业机械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仪器仪表学报》⏹《机械传动》⏹《机械设计与制造》⏹《起重运输机械》⏹《电机与控制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动力工程》⏹《车用发动机》⏹《汽车电器》⏹《微计算机信息》⏹《机械制造》⏹《天津汽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机电信息》⏹《内燃机》⏹《汽车工业研究》⏹《电测与仪表》⏹《自动化仪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功能材料》⏹《钢铁研究学报(中文、英文版)》⏹《金属学报》⏹《物理学报》⏹《微特电机》⏹《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纤维复合材料》⏹《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中国科学》⏹《纳米科技》⏹《涂料工业》⏹《现代涂料与涂装》3、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SAE, ASME 论文⏹Int. J.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Int. J.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Int. J. of Vehicle Design⏹Int. J. of Vehicle Saf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ing and Testing⏹J of Mater Proc Tech⏹Int. J. of Mech. Sci.⏹J of Applied Physics⏹IEEE⏹Int. J. of Product Development⏹Int. J. of Impact Engineering⏹Int. J. of Crashworthiness⏹Int. J. of Franklin Institute⏹J of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Appl. Phys. Lett.⏹ACS、John Wiley、RSC、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内材料、化学类期刊⏹Int J.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1、主要参考书目⏹Dave Crolla,喻凡等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崔胜民,现代汽车系统控制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林忠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付梦印,邓志红,刘彤,智能车辆导航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常青,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07⏹UML与Rational Rose从入门到精通,电子工业出版社⏹张金柱等,汽车工程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王绍銧, 夏群生, 李建秋等,汽车电子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5 ⏹杨凤珍,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徐云龙,纳米材料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李凤生,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皮特·斯壮,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张玉龙,纳米复合材料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沈新元,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史玉升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陆刚等,现代车用材料应用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周达飞等,汽车用塑料: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李尹熙,汽车用非金属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张志军,汽车内饰设计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耿耀宗,环境友好涂料配方与制造工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九、论文评审与答辩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