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4—12—24;修回日期:2005—01—10基金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2003CC B00300)。
作者简介:杨正礼(1960—),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保育与生态农业等;梅旭荣(1963—),男,山东莱州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旱作与节水农业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节水农业。
第26卷第2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 o l.26 No.22005年3月RESEA RCH OF AG RICU L T U RA L M O DERN IZA T IONM arch 2005 文章编号:1000—0275(2005)02—0081—04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杨正礼,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在分析中国粮食安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构建“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阐述了实施“藏粮于田”与“农田生态保育”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三大战略的内在关联特征,提出了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规划和实施农田保育重大工程等战略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以我为主”;藏粮于田;农田生态保育;战略中图分类号:F 326.11 文献标识码:AOn Three Related Strategy on China 's Foodstudff SecurityYANG Zheng li ,M EI Xu rong(Institute of Ag ricultu ral En vir on ment an d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C AAS,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 f the main view point s on China's foo dstuff secur it y ,the appr oach t o ensur e the secur it y is to establish a r atio nal foo d suppor t sy stem genera lly depended on t he self supply pr oduct ion system in China.T he necessarility and feasibility t o implement the st rateg ies of Stor ing t he Gr ain Pr oduct ivity in Far mland and Ecolog ical Conserv ation and N urt ur ance o n F armland w ere disser tated .T h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tents of thr ee r elated str ateg ies wer e discussed .T he co unter measures to actualize the str ateg ies wer e stated ,w hich includes adding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tr ateg ies into the middle and lo ng ter m natio nal planning ,enhancing a relevant law and policy sy stem and put ting impor tant engineer ing pr ojects o f Eco lo gical Co nser vation and N ur turance on far mlands in pr activ e .Key words :foo dstuff secur ity ;sto ring the g rain pr oductivit y in far mland ;ecolo gical conserv atio n and nur turance on far mland;str ategy.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分析视角、资料背景和目标上的差异,诸多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作为科学研究,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却造成政府决策上的困难。
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和粮食供求规律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者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三大关联战略,以期推进我国科学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早日形成。
1 中国粮食安全出路之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始,基本解决了食物自给问题,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我国的粮食供应整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总产量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人均量为20年来的最低点,粮食安全的警钟再度敲响。
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在人均资源紧缺的格局下,粮食安全将会长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纵观国内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1 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必须大量进口粮食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下半年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
他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谷物总需求增长,而谷物总产量下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的工业化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将引发粮食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对世界发展中贫粮和低收入国家构成威胁,甚至引发政治动乱,影响82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世界安全[1]。
布朗的观点不乏其片面性。
但是,却提出了一些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景究竟如何?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靠什么?出路在哪里?1.2 中国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一直在为食物自给而努力,总体上看,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基本上用本国的资源养活了自己。
很多学者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和分析也表明[2—4],通过农业资源潜力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尚很大:2.47亿hm2可利用草原,南方4667万hm2草山草坡,2800万hm2宜农荒地,333.3万hm2滩涂和200万hm2内陆水面有待进一步开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巨大;可提高复种指数,弥补耕地减少损失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还较低,新品种、节水、科学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必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飞跃。
只要不断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挖掘资源潜力,未来几十年我国食物自给是有保障的。
1.3 应积极扩大粮食进口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很多,水土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及投资效益低下,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等。
所以,不应盲目和勉强地追求粮食自给,应发挥我国较雄厚的支付能力,积极扩大粮食进口,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国家对农业过渡支付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针对普遍担心的粮食进口中可能出现的受制于人的问题,认为进口可能带来更多地出口;进口要根据国际粮食形势,选择好时机;要结合必要的粮食储备等[5,6]。
1.4 “藏粮于土”,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多数学者认为[7—9],粮食安全历来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需求大国,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我国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很多,必须强化基础建设,保护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使我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处于不败之地;有必要实施“藏粮于土”计划,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在解决粮食的问题上,应坚持自给自足方针,并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适当进口,以解决粮食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以上四种观点至少涉及到三个层面:食物生产能力、经济上的合理性、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主动性等。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问题:一是中国粮食安全基本点应立足本国生产,还是国际市场?二是本国粮食生产必须依托的基础是什么?三是如何保障和强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
这三大问题是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任一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粮食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2 三大战略的基本内容与关联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即“以我为主”的供需战略、“藏粮于田”的基础战略和“农田生态保育”的保障战略”。
“以我为主”体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决策方向,是大前提;“藏粮于田”是核心与基础;“农田生态保育”是基本保障。
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整体。
2.1 “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战略中国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复杂和多元的,因此也不应仅仅从某个角度简单地下结论;倡导自给和主张扩大进口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应把95%的自给率当成教条,应当根据国情和形势的变化而取舍。
就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形势而言,我国粮食安全应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为基础,坚持“以我为主”,并配合以食物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储备和合理进口三位一体的匹配战略,逐步形成开放、安全、科学和高效的粮食安全体系。
世界上每年谷物的总出口量约有2亿t左右,而且主要流向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较贫穷国家,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生产的控制,近年来世界粮食总产并没有增加,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挨饿人数近8亿,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有3400万人长期挨饿[10]。
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营养不足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表1)。
中国粮食进出口成为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一旦中国粮食出现大问题,不仅可能出现受制于人的窘况,而且必然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何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十分缓慢的,农田还是农民就业的主要依靠。
因此,降低农田生产就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萎缩,对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可能产生影响。
表1 发展中国家几大区域营养不足发生率(%)区域1969—19711979—19811990—19921997—1999非洲撒哈拉以南 34373534近东和北非 25989东亚和东南亚 43291710南 亚 38382624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19131311第2期杨正礼等: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83 从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能力看,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