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6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6
•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计算 •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条件、特 点及增长率曲线 • 3.“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 4.群落的演替类型的比较及过程 • 5.设计实验探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 • • • •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7.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计算 8.探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 9.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1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
项 来 目 途径 源
区别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 单向流 太 量 动, 阳 流 食物 逐级 能 动 链 递减 和
食物链 各营 共同把生 养级 态系统各 生物 成分联系 间 成一个统
项 目 来源
区别 途 径 特点 范围
联系
生物
与 生 物 信 或 多 共同把生 信息发 生物与 生物 生生 理或 之间 或
• 1.(2011·浙江理综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 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 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1 1 1 1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年) 1 存活 7 7 7 7 6 6 5 4 2 0 80 9 数 8 7 6 3 8 4 7 3 5 6 3 0 1 6
• • • • •
• 最新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 本规律及应用Ⅱ •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项目
样方 法
标志重捕法 ①调查期内没有
新的出生和死
取样器取 样法
必须 注意 事 项 随
亡,没有迁入 和迁出
机 ②标志不能过分 取 醒目,标志物
• 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K/2(
捕鱼
最 鼠的种群数量在 使鱼的种群数量 大 增 长 K/2附近时,鼠 的种群数量会 迅速增加,灭 鼠最困难 维持在K/2,捕 捞后,鱼的种 群数量会迅速 回升
速
• 2.(2011·海南单科)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 费者得到的 •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 然是有利的 •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其体型必然越大 •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 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 答案: A
•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 遭到外界因素的 核心 身的结构和功能保 破坏后,恢复 持原状的能力 到原状的能力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 恢复自身结构功 实质 对稳定 能相对稳定 生物种类越少,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 营养结构越简 影响 结构越复杂,自动 单,自动调节 因 调节能力越强,抵 能力越弱,恢
• 1.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 成 分 的物 归 类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 质和
能量
无机物、有机 生物群落中的 必需 物、阳光、 能源 物质和能量 的根本来源 成 分
①绿色植物
将无机环境中 必需 的物质和能 的
成分 归类
各成分的组 成
在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
地位 最活
异养 ①绝大多数 帮助生产者 消费 型 动物 传粉、传 者 播种子等 生物 ②寄生生物
• 复习指要
• 1.结合实例、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种 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 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和种群数量 波动及调节。 • 2.要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 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知识有
跃
的
成
分 物质 循
把动植物遗
①腐生细菌
体、排出
• • • • •
2.食物链、食物网的理解 (1)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有3个营养级。 (3)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4)食物链连成网的原因:多种生物在食物链 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 3.(2011·福建理综卷)下表选项中,甲、乙、 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 选项 A B C 表示内容 碳元素的流向 内环境成分的关 甲 者 乙 库 丙 者 组织
• 2.(2011· 北京理综)在生态学研究中,下 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 关系 •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学研究中不同研究 目的对应的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应 用分析能力。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 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 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 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 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 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 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 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 答案: D
• 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 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 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 有分层现象 •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 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态系
统各成分 联系
•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 • (1)能量的来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全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总量。 •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析:流入某一营 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的去路有三条:①自身呼 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 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 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 • (3)各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 4.(2011·江苏单科)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 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 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 于生物入侵 •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 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 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 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 保护 •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 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 地保护
• 解析: 当一物种引入某地迅速扩散,并改变 了该地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A项正确。 小龙虾被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 一定危害,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在 我国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因其生存条件丧失, 应实施迁地保护,C项正确。要使丹顶鹤在我 国野外正常生存繁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建 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D项正确。 • 答案: B
•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 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 死亡 •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
•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由数据 表可知,该种群的存活曲线是凸形(类型Ⅰ), B项错误。因该种群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 数≥死亡数,故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 能力,D项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A、C 两项正确。 • 答案: B
• 解析: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 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 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 层现象。 • 答案: A
• 1.对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的考查经常以 曲线和表格的形式考查种群增长规律(“S”型、 “J”型曲线)。 • 2.“生态系统的结构”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生态系统各成分分析、食物网中生物数量 变化的分析与判断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能。 • 3.生态环境的保护常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 考查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
多样性成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转录 DNA(基因)的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翻译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即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 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
(2011·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 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 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 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
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
联系 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 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
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2.生物多样性 • (1)层次: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不同层次。 •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 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潜在价值。 •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 保护、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加强教育和法 制管理。
标志重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