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作者:李佳玲左雪莲
来源:《神州》2012年第30期
摘要:农产品物流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较大程度上帮助金融机构规避了风险。
本文主要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分析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必要性,从农业物流企业的优势、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分析其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金融可行性必要性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分析
长期以来,没有可抵押的不动产、自身信誉度不高、手中存货不能及时变现等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银行方面出于风险考虑,不愿贷款给农业企业。
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产生为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物流企业作为中间桥梁,可以使农业企与银行很好地进行合作,实现农业企业、银行、农业物流企业的共同发展。
农产品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营过程,能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货币资金运动。
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农产品物流产业的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等中间业务。
二、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主要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分析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而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中涉及多个主体: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农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等。
金融机构正是由于缺乏对农户和农产品信息的了解和监控能力,而对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惜贷”。
农业物流企业正是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顺理成章的成了金融机构的代理人。
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与被委托、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整合。
交易成本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的,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通过建立一种无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层级性关系,或者说通过将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像企业那样的组织,可以减少在市场中转包某些投入的成本。
因此,企业为了保护特定交易的投资和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一体化和准一体化的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
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趋向于长期合作的关系,成员
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协调,以使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大化。
而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商业银行以供应链的发展为基础,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可行性分析。
1.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的需求较大
金融机构常常因难以了解和监控农业企业的质押货物的具体情况,而为了规避风险,放弃对中小企业放款。
而农业企业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适合的抵押物,融资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第三方物流在其中就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为农业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风险得到有效规避,从而使之成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加新利润源泉的重要渠道。
因此,对于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农产品物流金融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2.农业物流企业在处理农户融资问题上具有优势
农业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掌握着农户更多的详细信息。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农业物流企业更能清楚地了解到商业银行不易掌握的有关信息,这样,物流企业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物流企业给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另外,农业物流企业能有效降低信贷成本,由于他们与农户的居住地域接近,因而采用的交通与信息获取方式更为灵活,成本更低;而对于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他们可以通过季节性利率浮动以及签订生产与贸易订单等方式来降低。
3.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其逐步具备从事该项业务的能力
我国的物流运行在2010年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持续良好的势头。
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在很多方面均发生了深远的变革。
如:物流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运营日益规范,服务链不断延伸和拓展、专业化不断加强、经营模式日趋完善等。
因此,物流企业已逐步具备从事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能力。
农产品物流金融是解决我国农业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它可以实现银行、农业物流企业、农业企业三方共赢。
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体系在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其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具体运作模式的构建和金融产品的选择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左涛.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李严锋,夏露.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5):13- 18.
[4] 黄湘民,陈雪松.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实践[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01).
[5] 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一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
[6] 孙君宏.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分析[J].河南科技,2010(7).
[7] 胡愈.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诸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9(11).
[8] David Biederman. Logistics Financiers[J].The Journal of Commerce,2004(4).
注:本文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A12008)
作者简介:
李佳玲(1992-),女,杭州萧山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