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化学的概念、任务、内容、特点及分类。
1、环境化学——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任务——解决环境问题3、内容——1、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3、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
4、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4、特点——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与效应。
5、分类——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的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二、环境效应的类别1、环境物理效应(热岛效应、温室效应)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生物效应三、举例论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大气的作用有哪些?什么是大气环境化学?大气垂直递减率公式1、大气圈是地球生命体的营养源。
2、大气层有保护生命体的作用。
3、保护地热平衡。
二、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初级过程包括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形成激发态物种;次级物种指在初级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进一步的反应。
三、爱因斯坦公式的应用,小计算题。
四、理解NOx和空气混合体系的光化学反应。
五、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12个反应)及其如何控制。
1、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2、控制对策: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六、酸雨如何界定?酸雨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危害及分布。
1、5.6 5.02、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
3、危害1、危害著名雕像及历史建筑2、造成湖泊河流酸化3、危害森林及农作物4、危害人体健康分布:欧洲、北美、中国七、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分为几类?有何分别?1、总悬浮颗粒物TSP <100μm2、飘尘<10μm3、降尘>10μm4、可吸入粒子≤10μm八、什么是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有何利弊?1、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节流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九、化简方程式表征查普曼循环。
十、展望臭氧层损耗后的危害,我们能为保护臭氧层做些什么?第三章水环境化学一、什么是水环境化学?天然水体的PH值是什么?是如何得来的?1、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转化、归趋的规律与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理解关于天然水体中酸度、碱度的相关计算。
三、水中的无机污染物如何迁移转化?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准金属等污染物,一旦进入水环境,均不能被生物降解,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参与和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存留于环境中,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
四、什么是专属吸附?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五、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的诱发因素有哪些?1、盐浓度升高2、氧化还原条件变化3、降低PH值4、增加水中配合剂含量六、溶解和沉淀,理解相关计算。
七、有机配位体对重金属迁移有何影响?1、影响颗粒物(悬浮物或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2、影响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八、什么是分配系数、标化分配系数?1、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2、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九、光解的类型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分别?1、直接光解化合物本事直接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
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天然物质被辐照而产生自由基或纯态氧等中间体,这些中间体又与化合物作用而生成转化的产物。
十、什么是光量子产率,图示表明激发分子的光化学过程。
分子被活化后,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
十一、生物降解的类型有哪些?生长代谢,共代谢十二、何谓水体的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十三、简述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一、了解土壤的组成。
1、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2、土壤有机质3、土壤水分二、什么是盐基饱和度。
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三、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二者有何关系。
1、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浓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3、土壤的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
土壤胶体是H+和Al3+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
四、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1、植物种类2、土壤种类3、重金属形态4、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五、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1、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3、酶系统的作用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膜孔滤过2、被动扩散3、被动易化扩散4、主动转运5、胞吞和胞饮二、图示表征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
三、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积累的概念。
1、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2、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3、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四、剂量—反应关系、效应、反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灭急性毒性的概念1、剂量-反应关系——指污染物的不同水平剂量可以使某一微生物种群中产生一定标准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数发生变化。
2、效应——3、反应——4、急性毒性——指污染的一次或24h内多次作用与生物机体所引起的损害能力。
5、慢性毒性——指污染物在生物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内或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作用于生物机体引起的损伤能力。
6、灭急性毒性——指污染物在生物生命的十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内,每日或反复多次作用于生物机体所引发的损伤能力。
五、毒物的联合作用类型?毒作用的过程。
1、协同作用相加独立拮抗2、过程一:毒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分布、代谢转化,并有一定程度的排泄。
过程二:毒物或活性代谢产物与其受体进行原发反应,使受体改性,随后引起生物化学效应。
过程三:接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出现在整体条件下可观察到的毒作用的生理和(或)行为的反应,即致毒症状。
六、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1、酶活性的抑制2、致突变作用3、致癌作用4、致畸作用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一、汞的可能循环途径图示。
二、试述PCDD是一类具有什么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并说明其主要污染源。
PCDD主要是在某些物质的生产、冶炼燃烧及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进入环境。
1、苯氧酸除草剂2、氯酚3、多氯联苯产品4、化学废弃物5、其他如造纸废水中此外,工业化学废弃物和废汽车处理、钢铁冶炼以及木材燃烧都会产生少量PCDD.三、环境中砷的主要化学形态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有哪些?1、在天然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为在土壤中,砷主要与铁、铝水合氧化物胶体结合的形态存在,水溶态含量极少。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下修复一、何谓微生物修复,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其影响因素有哪些?1、微生物修复技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的过程。
2、环境条件:1、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2、有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3、有缓冲pH的能力4、有使代谢能够进行的电子受体。
3、影响因素:1、营养物质2、电子受体3、污染物的性质4、环境条件5、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过程有哪些?1、植物提取: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一种或几种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储存到地上部分,收割地上部分并集中处理。
2、植物稳定:利用耐重金属植物的根际的一些分泌物,增加土壤中有毒金属的稳定性3、植物挥发: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而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一、什么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有哪些?1、研究利用一套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使用或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
2、1、预防2、原子经济性3、无害(或少害)的化学合成4、设计无危险的化学品5、安全的溶剂和助剂6、设计要讲求能效7、使用可再生的原料8、减少衍生物9、催化作用10、设计要考虑讲解11、为了预防污染进行实时分析12、防止事故产生的固有安全化学二、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1、发现可再生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无害的新原料2、发明新型无害催化剂,避免或减少在反应中有机溶剂的使用3、从分子结构、毒性原理及作用机制来设计更安全的新化学品代替现用有害化学品4、研究新的合成方法,提高生产物的产率,简化甚至免除分离过程。
5、研究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的条件,达到节约能源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