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动物怎样过冬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一、说教材(一)设计意图: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要求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
让幼儿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
我准备采用以操作法和电教法为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三大目标: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
引导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方式。
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2、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
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3、技能目标:让幼儿能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动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以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三)重难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了解过冬的不同方式。
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难点就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幼儿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
为幼儿播放录像《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观察,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幼儿积极投身到活动中。
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活动流程(一)导入部分:以儿歌《小动物过冬》导入活动,提升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为以下问题作铺垫:“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通过层层的提问,根据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二)展开部分:1.放幻灯片《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分组进行讨论和讲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操作,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给幼儿分发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先让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图片的内容,然后用一个小游戏。
当老师说:“冬眠的动物”后,让幼儿在卡片中找出并举起,比一比谁举的又快又准。
最后,请幼儿将动物分类。
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问题。
并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让幼儿分类操作,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过冬的动物方法不同。
提出启发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动方法?”“假如这些动物不想办法过冬,那将会怎样?”(三)活动小结在活动的结尾,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次活动的知识进行小结。
让幼儿了解小动物过动的不同方式和动物生活的习性。
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幼儿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在科学区中投放过冬的图书,在操作区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和操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种子食品品尝会活动目标:1、了解种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种子食品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
2、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统计记录种子食品。
3、乐意与同伴分享种子食品,体验分享的乐趣。
活动准备:1、请幼儿带各种种子食品,并对自己所带的种子食品有所了解,并将桌子布置成长条状,布置种子食品展览。
2、种子妈妈形象。
3、幼儿有关于种子的知识经验准备。
4、每人一份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1、以谈话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了解种子的作用。
(出示种子妈妈形象)“种子妈妈听说小朋友最近对种子特别感兴趣,所以今天她赶来了,想考考小朋友呢!”教师以种子妈妈的身份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讨论,从而了解种子的作用。
(1)你知道哪些种子?(2)种子主要有什么用?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种子可以繁殖后代,知道在大自然中种子巡回生长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种子可以食用。
(3)你知道哪些种子可以食用吗?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可以食用的的种子种类,如稻、麦、豆、花生、玉米、核桃....(4)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种子,会怎么样?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种子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种子,人类就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种子。
教师小结:种子除了可以繁殖后代以外,它还可以食用,它是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人们每天都在食用着种子,我们离不开种子。
2、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
(1)了解种子食品的含义。
教师:种子可以食用,那么用种子做成的食品就叫做种子食品。
(2)幼儿围坐在长条桌旁,以信息发布的形式请幼儿自由介绍自己所带来的种子食品,说说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教师:小朋友今天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那么就请你们来相互介绍自己所带来的种子食品,说说这种子食品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制作成的?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通过对种子的炒、煮、爆等加工方法可以制成种子食品。
教师小结:今天的种子食品可真多呀!有花生、有瓜子、有玉米、有松子,有毛豆、有蚕豆、有核桃等等,它们有的是炒着吃的,有的是煮着吃的,有的是爆着吃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加工方法呢。
(3)了解一些需多次加工的,外形变化很大的种子食品。
教师:除了这些种子食品,你还知道有哪些种子食品?组织幼儿讨论:蛋糕、饼干是种子食品吗?教师引导幼儿得出还有许多种子食品就在我们身边,如蛋糕、饼干、馒头等,只不过这些种子食品种子需要经过多次的加工,它们的变化很大。
3、组织幼儿品尝种子食品,并进行统计。
(1)激发幼儿品尝种子食品的兴趣。
教师:今天种子妈妈来举行一个种子食品品尝会,请小朋友来品尝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
(2)出示记录单,提出种子食品品尝会的要求。
教师引导幼儿在品尝种子食品时还要做好统计记录,在记录单上先统计今天一共有多少种种子食品,然后可以品尝一下每种种子食品,再将你自己喜欢的种子食品记录在记录单上。
提醒幼儿注意卫生,随时将垃圾放入垃圾桶中。
(3)幼儿自由记录并选取种子食品进行品尝。
教师引导幼儿品尝种子食品,并能和同伴交流种子食品的味道,如用“香喷喷”“脆生生”等词语形容品尝种子后的口感。
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种子食品。
4、幼儿拿好记录单,一起交流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感受。
教师:今天这里一共有多少种子食品?你最喜欢吃的种子食品是什么?为什么?活动延伸:1、请幼儿进行种子粘贴活动。
2、继续请幼儿了解其他种子食品,鼓励幼儿调查资料,说说、画画种子食品是怎样变来的?大班语言《我们的祖国真大》一.说教材爱国教育是幼儿园,尤其是大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
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约5200千米,所以南方和北方气候特点不同,东部和西部也有着不同的景象。
《我们的祖国真大》这首诗歌共分为三节,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祖国的博大,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南北的气候差异及东西部的人文差异,简单易懂,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结合十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特别的我》及国庆节,祖国生日这一特别的节日,安排这次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祖国的美丽风景,激发幼儿热爱祖国,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说目标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发展水平以及此诗歌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在看看、听听、说说的过程中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通过诗歌展示的画面,了解祖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3.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体验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学习有感情的朗诵。
而难点则在于幼儿对南北方气候差异的了解。
三.说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物质准备:与诗歌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电脑,电视机经验准备:幼儿了解国庆节的相关知识,了解地图上东南西北的位置四.说教法学法文学活动着重培养幼儿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利用文学语言表达想象、表达生活经验的能力。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以直观法为主交流讨论法为辅,同时各个不同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提问、示范法等。
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加活动,不仅提高幼儿的认识,还要锻炼幼儿的能力,升华幼儿的情感。
让幼儿通过讨论谈话法、观察倾听法等学习方法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五.说过程1.提问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始教师通过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吗?”直接切入主题。
接着教师运用眼神、表情、手势,故作神秘状的说“老师要请小朋友们看一样东西”。
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像什么?”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分段介绍,初步理解在这个环节我会以直观法为主,因为幼儿时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
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法能保证幼儿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直接感知来获得知识,使教育进行的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先请幼儿观察地图上“大公鸡头北面和大公鸡脚南面的地方小朋友分别在做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主要引导幼儿说出北方的孩子在做什么天气是怎样的,南方的孩子在做什么,天气是怎样的。
如果幼儿回答出相关的内容,教师就出示图片,并向幼儿做介绍“大公鸡的头的地方是我国的北方,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十月就开始下雪了,最冷可以达到零下51.5℃,雪会堆的很厚很厚,小朋友们可以去滑雪;大公鸡的脚的地方是我国的南方,这儿四季如春,平均气温在26℃以上,所以当北方下大雪的时候,这儿的小朋友还穿着短袖,甚至还可以去游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