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PPT优秀课件1
【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PPT优秀课件1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言讽刺。
“诽”是背地里议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 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 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 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 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 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 著名的大臣(政治家)——魏征
第一段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正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比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赏析第二段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 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 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 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征感太宗知遇之恩 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不 委曲求全。 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子 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从政十六七年,上书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 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 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关于文体
疏:“奏疏”有名的“疏”类文章有 :
《论贵粟疏》(晁错 西汉 政治家 文学家)、 《论积贮疏》(贾谊:西汉 政论家 文学家)
章、奏、表、议(汉代)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 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 不同主张)。”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 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 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 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 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 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 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 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 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 顺之心。
思考题: 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使劝谏生动形象; 正反对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 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用原文回答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背景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 (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 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 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 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用以警勉自己)。”表示从谏改过。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
❖ 贾谊《过秦论》 ❖ 司马迁《报任安书》 ❖ 诸葛亮《出师表》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文天祥《正气歌》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林觉民《与妻书》 ❖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 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 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 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 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 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 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 唐太宗和魏征, ❖ 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 是历史上的“明君”; ❖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 , ❖ 是历史上的“诤臣”。 ❖ 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 ❖ 二者缺一不可。
谏: 劝谏
解题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 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 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 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 ❖和本文的整体思路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
❖
字玄成。唐朝著名_政__治__家__、
_史__学__家___、_文__学__家__ 。隋末参加李密义
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谏__议__大__夫 、(掌 管议论)检校侍中(审查核对)。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 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 被称为“__诤__臣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语言特色
骈散结合,运用排比, 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整体思路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赏析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