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班级()姓名()一单元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2、热空气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形成了空气的流动。
3、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制作了(走马灯)。
4、(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5、空气虽然(很轻),但是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和克g)。
6、实验室一般用(天平)来称量质量。
7、托盘天平使用注意事项:(1)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也就是(左物右码);(2)不能用手摸天平的(砝码、游码和托盘)要用(镊子)夹取;(3)称量前要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4)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5)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
8、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二单元1、昆虫的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2、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蜻蜓、蝗虫、蝴蝶、蜜蜂、飞蛾等。
3、(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4、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海马是鱼。
5、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6、鱼鳍一共有五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7、鱼头部有鱼鳃,是用来呼吸的,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张一合,是在(呼吸)。
8、;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方向,体内有鱼鳔,它能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9、鸟的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前肢化为翼,后肢粗壮,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10、(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
11、羊、狗、猫等哺乳动物,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它们的哺育方式叫作(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作(胎生)。
12、(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鼩鼱)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特殊的哺乳动物。
13、在大自然中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些动物称为(珍稀)动物。
14、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bào)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gū)等级中,被评为“极危”物种,中华秋沙鸭在野外的数量其实比大熊猫还要少,此外,金斑喙凤蝶、仰鼻猴(金丝猴)、中华鲟、丹顶鹤、藏羚羊、大鲵(娃娃鱼)等都属于珍惜动物。
15、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单元知识点1、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shū)松表层。
2、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携带的工具:铁锹(qiāo)、可密封的塑料袋、标签卡、记号笔等。
3、科学采取土壤标本的方法: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4、土壤标签上要注明: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注意:要从不同的地点采集土壤标本如:菜地、山坡、水田。
采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土壤的特点如:颜色,颗粒大小、土壤中的生物。
5、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nián)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6、观察土壤的方法:(1)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筛子分离土壤、放入水中静置沉降;(2)实验验证: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7、土壤的种类: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手捏法:手握(wò)土壤后,再伸开手掌。
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沙质土。
能捏成团,抛(p āo)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8、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紫色土。
我国古代人民建造了五色土社(shè)稷(jì)坛(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体现着人们对土地的崇(chóng)拜(bài)。
9、沙质土的透水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差;黏质土透水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透水性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10、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11、破坏土壤的行为:过量喷洒农药、非法取土、过度放牧、乱倒垃圾12、造成土地沙漠化扩(kuò)展的根本原因是:滥牧牲(shēng)畜(chù),滥伐森林,滥挖破坏草场,滥垦耕(gēng)地以及滥用水资源。
13、我国对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方法如下:合理放牧,营造防沙林带,多种树种草,控制农垦以及合理开发水资源。
四单元知识点1、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
2、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
4、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体积。
6、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7、量筒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量筒上的单位是“毫(háo)升”,用符号“mL”表示。
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齐平。
8、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形状改变了,水的体积不变9、不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测量方法:可以将石块浸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水面会上升,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10、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物体的质量也不变。
11、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
12、固体、液体、气体是物体存在的三种形态。
物体具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五单元知识点1、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miáo)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3、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4、1742年,瑞(ruì)典科学家摄尔修斯(sī)创立了“摄氏温标”。
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fèi)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两者之间被分成100个刻度,每个刻度就是1℃。
5、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就是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分度值: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6、温度计的读写:零刻度以下的,写作-9℃,读作零下9摄氏度。
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7、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选用具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3)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4)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书,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
8、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péng)胀,受冷体积收缩。
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烧水时如果水装得较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会溢出来;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
9、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夏天自行车充气太足会发生爆胎现象。
灌热水后,暖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
11、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生活中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水泥路面留缝,高压电线冬天绷紧。
六单元知识点1、蔡(cài)伦(lún)(约61—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并革新了造纸工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jì)四大发明之一。
2、古代书写材料有诸多缺点,例如量大、笨重、不好阅读、不便于保存、价格昂贵、不好传阅等。
纸的出现以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终于解决了人们的难题。
3、蔡伦的造纸术(1)切料:将麻头、破布、树木、旧渔网等具有植物纤(xiān)维(wéi)的材料切碎(suì),洗干净。
(2)蒸煮:先用草木灰水浸泡,去掉一些杂(zá)质后再蒸煮。
(3)打浆:煮烂以后捞起来,滤(lǜ)干,舂(chōng)捣成糨(jiàng)糊状,然后放入水池中进一步打散纤维,形成纸浆(jiāng)。
(4)抄纸:用抄纸器将纸浆均(jūn)匀地抄起,压平,滤掉水。
(5)晒纸:将抄出的纸浆连同抄纸器一起晾晒,干燥(zào)后再揭(jiē)起。
4、蔡伦改进技术造出的纸轻薄(báo)平整,便于书写。
他总结、概括出来的加工顺序,可以称为“造纸流程”。
掌握了这个流程,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技术流程还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
5、不管什么纸,各种纸的内部结构都是由纤维组成的。
蔡伦造纸各流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分离植物纤维使之重新结合形成纸。
6、我们的造纸方案:(1)碎纸:用手将卫生卷纸撕碎。
(2)浸泡:将碎纸倒入水中浸泡。
(3)打浆: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形成纸浆。
(4)抄纸:用抄纸器将纸浆均匀地抄起,用泡沫塑料板压平,滤掉水。
(5)吹干:用吹风机吹干,揭起。
7、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粉尘等污(wū)染(rǎn)物,需要特别注重污染治理。
8、再生纸是以回收的废纸为主要原料造出来的纸张。
据统计,1000千克废纸可以造再生纸85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还可以节水节电,减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