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社会工作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分析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李奶奶今年已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

李奶奶共生有二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

大儿子15年前留学美国,一家人现在美国定居;二儿子1969年到江西插队落户,早在1978年就上调县城工厂,娶妻生子,现在夫妻俩都被选拔在县政府当干部;小女儿从戏剧学院毕业当了演员,结婚后住在婆家,经常出外景拍戏。

李奶奶的三个儿女都很少回来看望她,现在老房子里就李奶奶一人“留守”着。

前几年李奶奶身体还算硬朗,这两年每况愈下,特别是老伴撒手人寰后,李奶奶总感觉到“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你将如何介入和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请写出介入方案。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案主82岁高龄,其智力逐渐衰退和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传统思想不能及时地转变过来,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下降,保留着过去联合家庭的观念,认为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

(2)从身体方面,案主这两年身体每况愈下,客观的生理机能衰退,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变得敏感,猜忌多疑。

(3)在精神方面,案主自老伴去世后,长期独居,精神感到空虚,在身心的影响下,她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总觉得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2.家庭问题案主自老伴去世后,独守空房,而子女不在身边,案主的两个儿子远在美国、江西,女儿住在婆家,平时工作又忙,自然很少回家探望,再加上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在时间精力上自然很少顾及到案主。

案主与子女间缺乏亲情的交流,隔阂逐渐加深。

正是这样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照顾和心理的关怀,案主觉得自己被冷落,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了一种死亡将轮到自己的心理恐惧。

3.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也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案主的消极行为。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上述消极原因而会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一)约定阶段1.案主的基本资料:∙案主:李奶奶∙年龄:82∙性别:女∙家庭背景:老伴去世,儿女不在身边∙案主来源:社区介绍∙案主类型:非自愿案主∙出现的问题:身体每况愈下,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2.评估途径:通过案主儿女、朋友、邻居、社区及案主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

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1)由于案主自老伴去世后,长期独居,精神感到空虚,性格会比较孤僻,不太愿意将自己的情况与社会工作者分享,不太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有时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抵触、不合作等。

所以社工在初期阶段要特别注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消除案主可能存在的抵触心理,使得案主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社会工作者达到一致的目标,并积极去实行。

(2)根据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发展情况,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迟,很多人都不认识和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

同时,案主是一位82岁的老人,思想比较保守。

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在初期阶段适当地对案主和案主的儿女等人阐明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专业的手段和技巧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的科学。

而社会工作者本身是会遵循保密、平等、尊重和接纳等原则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这样有助于社工与案主确立专业关系,并有助于社工得到案主、案主家人以及案主所在社区等的配合与协助,使得更有效地帮助案主。

二、介入和干预(二)评估问题1.收集资料:(1)与案主谈话,了解她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让案主尽快接受社工,与社工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邻居和朋友谈话,收集案主个人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3)与案主的家人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附注:需了解的情况:(1)案主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现在的生活习惯(2)案主平时的活动和交际(3)案主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对自身情况的想法2.理论分析(1).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义:老年社会工作就是因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以下几点:∙一,为老人服务是一种有价值理念支配下的活动,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时刻坚持社会工作对人的信念以及专业的基本原则;∙二,为老年提供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许多专业的方法,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老年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挖掘老人的潜能,提高老人的能力和促进老人的发展。

在案例中,案主因丧偶,子女不在身边,由于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藉,空巢老人便会产生“老年空巢综合症”。

因而我们社工要加强案主与家人、外界的联系,增强案主的生活积极性,帮助案主找回积极的人生。

(2).目前,对于老年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分类:按照老年人群的差异性分类,即按照生命阶段把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70岁)、中龄老年人(70-80岁)、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这样,老年人问题的内容就被表述为低龄老年人问题,中龄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

例如,低龄老年人的突出问题是社会参与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主要是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孤独问题。

按照老年人需求的层次分类,即把老年人的需求按层次划分为经济需求、医疗需求、社会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法律援助等)需求、精神文化(包括教育、文化娱乐等)需求、社会参与(包括参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等)需求等。

在案例中,案主82岁,是属于高龄老年人,因而我们社工要更注意案主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方面的给予,因而我们在建设案主精神世界的同时,不忘对案主身体的调理。

(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以具有特定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而社会角色的失调会对人们造成打击和压力,使行为人无所适从。

案例中,案主原本生活在正常家庭,到后来子女成家立业离开自己,老伴与世长辞。

在这较急剧的变化中,案主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生活亦似乎失去了意义。

因而我们社工应该注意给予案主这方面的帮助,解决社会失调问题。

(4).从理论上认为一个人适应的良好与不好,是常以个体与环境中是否能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同时也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主要动机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当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

其中安全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的需要。

在案例中,案主这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变得敏感,猜忌多疑。

案主自老伴去世后,长期独居,精神感到空虚。

在身心的影响下,她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总觉得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案主自老伴去世后,独守空房,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及心理的关怀,让她觉得自己被冷落,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社工应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其与家人的接触交流,使老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5).伯吉斯、哈维格斯特等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

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

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

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

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与健康。

在本案例中,案主其智力逐渐衰退和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

因而我们社工注意让案主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拓展兴趣爱好,把案主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的饶有乐趣,丰富多彩。

(6).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表现特征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对其心理活动状态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改进个体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

归因的类型可以外归因和内归因。

在本案例中,外归因是案主长期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思维活动、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再加上子女成家立业离己而去,老伴去世,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外界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主的行为。

而内归因则是案主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案主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亦造就了案主消极的行为。

(7).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看法解析评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析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析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的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身体虚弱多病。

B是指案主在这些情况下,特别是老伴去世后,总感觉“下一个轮到我了”。

C是指案主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消极、孤独、敏感。

正是由于案主在A事件的客观世界和B事件的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影响,因而案主的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为异常消极、悲观。

借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者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上门心理陪聊,帮助案主转变为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8).社会网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或社会联系构成社会网的纽带。

社会纽带既可以形成社会结构也可以破坏社会结构。

个人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二人关系的作用,而个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二人关系发挥作用的环境。

当一种关系建立以后,它就为其成员提供了直接接近其他人或其他资源的机会。

在案例中,案主原来与丈夫,儿女,邻居等建立的社会纽带。

老伴的去世,儿女的离开,都相继断裂或变弱,案主得不到社会网络支持,会影响到案主身心健康和其对生活的热忱和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