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一、选择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括号内)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遭受西方国家侵略B.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D.民族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我们尊林则徐为中华民族英雄,是因为他()A.派兵从外国人手中收复了台湾B.主持了禁烟运动C.率军抵抗英军进攻吴淞炮台D.领导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观察右图,这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处清朝皇家园林残迹。
该园林惨遭“灭顶之凶劫”是在()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19世纪70年代中期,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并收复新疆的是()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清朝统治B.师夷长技以制夷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盲目排外7.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C.维新团体的形成D.强学会的成立8.谭嗣同遇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
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A.谭嗣同甘为共和而捐躯B.谭嗣同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C.谭嗣同甘为变法而捐躯D.谭嗣同没有地方可逃,所以遇难9.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10.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其具体体现为()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11.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即孙中山)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A.要均分地主土地B.要反对外国侵略C.要自强、求富D.要实行三民主义12.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这两位“先生”指的是()A.民主和科学 B.科学和马克思主义C.民主和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3.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和进步口号,其中最能揭示五四运动内容和性质的是()A.“打倒帝国主义” B.“一切权力归农会”C.“劳工阶级万岁”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14.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是在一条游船中进行的,你知道这条游船现在停泊在哪吗?()A.江苏无锡太湖B.浙江杭州西湖C.浙江嘉兴南湖D.北京昆明湖15.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A.湖南、湖北B.福建、江西C.广东、广西D.河南、河北16.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A.广州起义B.秋收起义C.南昌起义D.百色起义17.“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上述评论中的“这里”,指的是()A.上海B.南昌C.庐山D.井冈山18.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广州起义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的政策是()A.不抵抗政策B.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积极抵抗政策D.消极抵抗政策20.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21.“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来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首悲壮的歌谣诞生于下列哪个事件期间()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22.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A.台儿庄战役B.平型关大捷C.淞沪会战D.徐州会战2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彻底的反帝爱国斗争胜利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24.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主要目的()A.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B.抗议国民党抢夺抗日胜利果实的行为C.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D.迫使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25.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被誉为“战略决战第一战”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6.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是()A.魏源B.严复C.鲁迅D.郭沫若27.下面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评述,错误的一项是()A.代表中国近代先进的生产力B.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C.一战后进入“黄金时代”D.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28.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但他的纱厂最终被吞并。
下列对此事的评述正确的是()A.张謇舍本求末,他的失败毫不足惜B.张謇作为一个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C.在多重压榨之下,中国民族工业创办艰难D.“实业救国”的口号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29.辛亥革命后,在公共场合你应该如何称呼一位男士才能体现出你对他的尊重()A.老爷B.大人C.先生D.公子30.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A.魏源──《海国图志》 B.詹天佑──京张铁路C.鲁迅──《狂人日记》 D.聂耳──《黄河大合唱》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第31题16分,第32题18分,第33题21分,共55分。
)31.图说历史(16分)以下三组图片分别体现了洋务运动开展前后我国工业和军事装备方面的变化,以及留学生走出国门前后生活方面的变化,请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1 旧式冶铜图2 新式炼钢(1)根据图1、图2比一比在冶炼业方面新旧生产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图3 旧式战船图4 新式军舰(2)根据图3、图4比一比新军舰与旧战船有什么不同?(3分)图5 30名赴美留学儿童出国前合影图6 酷爱运动的“留美幼童”组成了一支“东方人棒球队”(3)根据图5、图6比一比新旧学生在生活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分)(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洋务运动起了什么作用?(6分)32.读史探究(18分)材料1: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
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
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2: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提出面向世界的要求。
魏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据此,他认为做事情只要“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回答:①材料1中,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8分)②材料2中,魏源在哪本书中说了这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4分)③孙中山本人是否做到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试用史实来说明。
(6分)33.学以致用(21分)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传单请回答:(1)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2分)(2)中国的土地“不可以断送”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3)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限30字左右)(7分)(4)请你参照样例,为五四爱国运动设计一个纪念章,并附有纪念章设计说明(限50字左右)。
要求:图案简洁大方,寓意深刻。
(纪念章设计5分,说明5分,共10分)样例:左图为“五四运动”时的一枚纪念章,它采用警世钟的形状,配以文字“警告同胞,勿忘国耻”。
这个徽章从造型到文字都在提醒国人牢记历史,奋起抗争。
二、非选择题31.图说历史(16分)本题答案要点: (1)洋务运动开展前主要为手工生产,洋务运动开展后主要为机器生产。
(4分)(2)旧式战船动力为人力划桨,新式军舰动力为蒸汽机推动(3分,若答出武器、材质的不同可酌情加分,但总分不得超出。
(3分)(3)发式、服装、生活方式西化。
(3分)(4)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命题特点是:引用历史图片材料入题,题目具有生动感和亲切感;注重将考试过程变为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和转变学习方法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观察分别体现了洋务运动开展前后我国工业和军事装备方面的变化,以及留学生走出国门前后生活方面的变化的三组图片并依次思考、回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整合历史知识和联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试的过程就是完成一次体验──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
32.读史探究(18分)本题答案要点:①不对。
(2分)英国比中国富强。
(2分)英国富强是因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而不是沾中国茶叶贸易的光。
(4分)②《海国图志》。
(2分)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2分)③孙中山做到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2分)孙中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
(4分)解析:本题跨度较大,从古代史到近代史,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涉及鸦片战争、工业革命、辛亥革命等重要知识。
本题立意很高,材料1讲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材料2讲中国人开始面向世界,材料3讲中国人紧跟世界潮流,三则材料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但是试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能熟记相关史实并有一定的灵活运用能力即可。
33.学以致用(21分)本题答案要点:(1)1919年。
(2分)(2)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英、法、美等国操纵会议,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
(2分)(3)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7分,言之成理给分)(4)符合要求即给分。
(纪念章设计5分,说明5分,共10分)解析:本题具有活动性、实践性、运用性等特点,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历史学科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方面,故本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如在提供了样张的基础上,让学生为五四爱国运动设计纪念章,这样的做法不仅关注了学生心智,也体现了试题对学习方法和过程的重视,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