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上)《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

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二、学情分析:
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为此,我坚持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构建整合信息技术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3、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通过前面课时的学习,在对有关地壳活动等知识了解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常见、熟知的地形地貌的特征,并对这些地形地貌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

3、利用书本、多媒体手段查找有关资料,并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对不同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2、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互相合作、收集、筛选、应用资料的能力。

3、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五、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因特网、GoogleEarth软件、可能需要的GoogleEarth地标定位。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六、活动时间:多媒体教室1课时
七、教学过程:
2.地球的表面 水 岩石 大气层九、学生学习记录单
填表,你去过哪些地方?由哪些地形?填在下列表格里
十、设计理念:
科学课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
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所以一堂有价值的科学课不应在下课铃声响起后就嘎然而止。

有意义的课外探索活动将使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科学课应向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满足和关注。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动手尝试和研究,改变科学是少数人和只有男生活动的局面。

在本节课我们喜欢地看到每个学生都在饶有兴趣、主动地学习。

这节课我高兴地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小学科学课还应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事实,教师设置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用心发现,学完此课,学生得到了大量丰富的关于地球的认识,为概念的建立打下不错的基础。

十一、三维任务: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认识地球上一些局部地形地貌的特征。

通过研究,我感到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应该结合发现学习法和模拟创造法,从学生兴趣着手,牢牢抓住他们探究的欲望。

因此在本课时的课堂设计上,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先由学生说说自己已知的地形地貌、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地形,再通过资料引导、各组讨论形成一致的探究任务,以查找电脑、书籍资料、制造地形模型为手段展开研究,让他们自己寻找兴奋点,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最后通过小组间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地形地貌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