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古文史——第三编

整理古文史——第三编

整理古文史——第三编(鸣谢365网友)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 、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 、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 、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 、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 拟乐府" 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 、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 、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 、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 、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的嫉恨。

史称曹植聪颖过人,个性却是为人过于直率。

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这两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都充分表现出来。

7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 )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

如《白马篇》,诗歌字里行间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8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作品今存九十多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

①曹植的诗歌被誉为"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钟嵘《诗品》)。

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

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①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9 、建安七子姓氏名字。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10、七子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同时期。

前期外在汉末动乱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渍不安。

所以前期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

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期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所以后期作品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11、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的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

徐幹诗文兼善。

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应瑒现在存诗作只有数首,难以对其判断。

12、王粲生平。

王粲,字仲宣,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13、王粲诗歌内容。

王粲前期诗作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

代表作为《七哀诗》。

后期则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为《从军行》。

14、王粲诗歌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15、七子其他刘桢,字公干,《赠从弟》是其代表作。

诗中充满磊落不平之气,文辞不事雕琢," 不拘对属" ,而" 气格自高".陈琳,字孔璋,书檄,多出其手。

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

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阮瑀,字元瑜,为曹操掌书记。

著有《驾出北郭门行》。

除幹,字伟长,抒情婉曲,辞气平和,其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

16、蔡琰生平及作品。

蔡琰,字文姬。

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

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写有五言《悲愤诗》。

17、五言悲《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内容:五言《悲愤诗》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

第二大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艺术特点: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第二章正始之音1 、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2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2 、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在政治上则大杀名士。

在这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司马氏政权,又标榜" 名教" ,更显现出其虚伪卑鄙。

正始士人心中更加鄙弃名教,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业,所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形成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

另一方面,士人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3 、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新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

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作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嵇康和阮籍写出了很完整的哲理诗,成为后来玄言诗的滥觞,也对后来咏呸诗的议论化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阮籍诗1 、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籍(210-263 ),字嗣宗,阮瑀之子。

阮籍的一生是在矛盾和苦闷中挣扎的一生。

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

他十分鄙薄当道,司马氏的大杀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惧,所以采取了不积极合作又不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的态度。

在生活上,他纵酒佯狂,任性而行;在政治上,他十分谨慎,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他倾心玄学,崇尚老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在感情上,他痛恨虚伪的名教中人,感叹人生的悲哀和沉重。

2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 )《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阮籍把人生的悲哀挖掘的更全面更深入。

也更沉痛。

他认为不但自然规律使人生早早凋落,世事无常、社会险恶也给人以重生忧患。

而且人心理中自身的矛盾、苦闷、焦虑也在戕害着人的灵魂和生命。

如此众多的人生悲哀,往往却不能与人诉说和宣泄,而且不被他人所理解,思想的先行者便又增添了一种人生的孤独感。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

(2 )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

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在这个境界里,他可以无所系念,不受约束,可以自由驰神运想,做到与道冥合。

(3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第三节嵇康诗1 、嵇康生平。

嵇康,字叔夜。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2 、嵇康诗的特色。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如《赠兄秀才入军》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过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诗经》的古朴写实之风,在嵇康诗中不见了,而出之为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第三章两晋诗坛1 、晋代诗歌风貌。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还有以左思、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

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

晋末宋初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太康诗风1 、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生活在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

司马氏政权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无特操”的局面。

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为爱财与奢侈;求名自适,表现为清谈与纵欲。

这种士人心态发之于诗,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2 、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诗品》),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3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则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典型的是陆机。

三是描写更加细腻。

4 、陆机生平。

陆机,字士衡。

陆机的文学成就赋胜于诗。

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5 、陆机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①就诗歌而言,陆机是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今存107 首。

②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

常常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

③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因而被认为" 造情既浅,抒响不高".但他毕竟是一位" 天才秀逸" 的诗人,因此有些诗作也能写得情感深沉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