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
中 国 近 代 音 乐 的 开 端
学 堂 乐 歌
具体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 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 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 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 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 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 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 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 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 本人的办学方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 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 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 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 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 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 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 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 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 也不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音乐 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 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 播之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 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等。
代表作《送别》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曲者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自约翰· P· 奥德威,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 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便依其旋律填写了一首名 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热衷音乐,他对《旅愁》有较深的 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他已开始接触佛教, 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 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 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 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 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 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 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 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 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 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面对清政府的颟 顸无能、国民的浑噩麻木,一批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 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黄遵宪曾大声呼 吁:“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在 这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不仅是报纸等宣传工具唤起国人的奋起,乐歌也是这觉 醒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武器。 李雁行、李英悼在他们所编的《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中也说:“诚以音乐为 感人教育之一,其于国民道德性情感人最深,而移人最速”。这些都说明,乐歌对 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不仅对青少 年学生,就是于整个社会也有较大的作用。“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 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音乐科,发展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形 成了共识。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以挽狂澜于既 倒,并突破传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这种文化是走向民众的文化,是 走向现代的文化。不管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成熟程度如何,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思想, 反映了当时人们共同的文化态度与觉醒意识。
创作手法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 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 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 可“拿来”。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 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 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 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此点专门作了 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 李》的 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 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 《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 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 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 想认识上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参照日本早 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他们开始就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 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 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中多 数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不甚熟悉;同时,从本世 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 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 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幼儿园的保育人员 ,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 主观原因是: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进 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 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 求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 尽管当时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 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事实上象以我国的传统音 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 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靡不振的影响。当然,在辛亥革命之 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