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提纲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2.哲学背景(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
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
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3.社会历史背景(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3)对战争的反思(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1.个体的现象学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3.人能够自由选择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2.局限:(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2)许多关键概念模糊不清(3)研究方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理论提纲一、需要层次论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一、需要层次论人类的两种需要:1.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2.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五种层次的需要就分布于这两种需要之间。
(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1.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受动机驱动的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类本能的需要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与¡°动机¡±区别: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是一种潜能;动机是在先天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二)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五种需要中最强烈、最具有优势的一种,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
2.安全需要: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和生活保障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们渴望自己能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渴望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的、亲热的关系。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对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发展自身内在本性的需要。
(三)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图9-2 需要层次的演进一种需要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宰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所推动。
在生活中,那些满足了所有低层次需要的人就会关注怎样才能发挥出全部的潜能。
人是一种正在选择着、决定着、追求着的动物。
——马斯洛2. 高层次需要的八个特点(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1. 基本需要满足的条件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完善人格走向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基本需要的性质虽然是人类本能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它与单纯的先天本能不同,容易被后天的环境所压制、改变。
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实现,无论是安全感、归属关系、爱、价值感以及自尊等,都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
一、需要层次论(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2. 基本需要满足的后果价值评价的变化认识能力的变化有助于人的发展一些特殊的后果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一)自我实现的概念在马斯洛的理论体系中,自我实现包括两层含义:1. 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是实现潜能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2. 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它往往被视为一种终极状态。
(二)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1.两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务实型自我实现者•超越型自我实现者2.自我实现者的15种特征•准确的认识现实;宽容和接纳自己、他人与周围的世界;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
具有用不衰退的欣赏力;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对人类的认同、同情和关爱;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具有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富于创造性;具有抵制和评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1.外部条件与障碍(1)言论自由: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保卫自由、正义、公平及秩序。
(2)社会经济状况:为人们的自我实现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先决条件。
(3)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强加于个人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2.内部条件与障碍(1)自我概念的缩减(2)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3)不愿离开安全的环境个人(4).成功恐惧•“约拿情节”(四)自我实现的途径1.两条主要途径通过个人成长达到自我实现通过改变社会环境促进自我实现两者的统一关系2.八条具体途径忘掉伪装和角色做出成长的抉择有高度的自发性做出真正的自我决定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创造更多的高峰体验识别并放弃防御心理(五)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 1. 高峰体验是一种身心融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在这种时刻,人会产生一种返璞归真或与自然合一的愉悦情绪。
高峰体验是一种成长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
高峰体验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马斯洛将其比喻为“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去旅行”。
• 2. 马斯洛还发现了“高峰体验”与“非高峰体验”的区别。
务实型自我实现者通常是非高峰体验者,他们脚踏实地,对生活有明确的目标;超越型自我实现者通常是高峰体验者,他们大多从事写作、音乐、哲学和宗教等。
这两类自我实现者都可以从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只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
3. 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也是通向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虽然所有人都可能产生高峰体验,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更充分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之所以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迈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出现。
它似乎是一种奖赏,引导人达到更为完善的自我实现。
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 1.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看成是先天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类似本能的需要,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使其理论带有一定的生物决定论色彩。
另外,马斯洛一方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另一方面他又说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的愿望,每个人都可能天生是画家、诗人或木匠,关键是哪一个自我被控制着等待发展。
这种先验论似乎和他一直所强调的自由意志相抵触,这也是整个人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
• 2. 马斯洛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选择的自我实现。
他本人也认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因此他转而寻求一种超越自我实现的新理论¡ª¡ª超个人心理学,它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他超越人性、自我、和自我实现等观念。
认为这种自我仅仅是一种十分渺小、狭隘、孤立的个人¡°小我¡±,这种¡°小我¡±实际上一种超个人的¡°大我¡±的一部分,个人只有超越¡°小我¡±,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才能无私和完满。
超个人心理学所说的¡°大我¡±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名称,西方称之为上帝,我国则称之为道、天等。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超个人的神秘经验,其神秘化倾向容易引起大众的误解;而最严肃的问题是它缺乏实证的基础,它的资料大多来源于个人的体验,而个人体验在科学领域是没有位置的。
• 3. 马斯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美国人,其研究是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下进行的,而美国又是个体主义最强的国家,因而其理论不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性。
中国文化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的是使每一个“个人”都变成一个深信“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源泉”,心甘情愿尽社会义务和责任的“自己”;而西方社会的教化则是把“个人”培养成一个自主独立,肯为自己幸福而奋斗的“个己”。
因此,马斯洛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节罗杰斯自我理论提纲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四、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既是罗杰斯人格学说的核心概念,也是其学说的理论基础,而自我概念的提出又是以他的现象学观点为基础的。
(一)个人的现象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都赋予一定的主观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
个人现象场既包括有意识的感知也包括无意识的感知,罗杰斯认为,个人现象场中有意识的感知是决定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自我概念1. 自我概念的含义在个人现象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这就是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它代表个体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
2. 自我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其相关的评价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3. 罗杰斯的自我与精神分析的自我的区别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4. 两类不同的自我概念现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理想自我: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距离可以用Q分类法来测量。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
5. 自我一致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与自我系统运行有关,指个体倾向于是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