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源是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意志自由,强调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此时此地重要,而不是过去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意识经验来了解自身,看重现象学的价值。
现象学要求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要根据以下四项原则开展活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验着的个体;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还原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心理学家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以下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但不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主观性就否认他的科学性。
2坚持人性的统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将其进一步深化。
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的倾向,能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
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一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点。
一、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12基本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心、信任和尊重。
爱分为自私和无私两种。
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34心理需要5认知需要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
6审美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56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一个人能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
我们可以把这种需要称为自我实现。
基本需要各个层次的固定程度并非那样刻板,实际上有许多例外,有许多常见的颠倒情况。
人的行为是由几个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只受一种需要的驱动。
二、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的需要相类似,高级需要强度较弱,但越高级的需要,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区别主要是:1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的较迟,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也较迟,有一些人的高级需要要到中年时才会出现。
2高级需要较少直接和生命相关。
3高级需要不像低级需要那么强烈,高级需要满足,人会感觉到极度幸福,思想平衡,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4高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需要有更多的先决条件,高级需要作用的发挥也要求有更完美的环境条件。
三、似本能需要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都具有似本能性质,或者说都是由人的潜能决定的。
似本能需要是天生的,但是微弱的,极易被环境条件改造。
马斯洛情调内因和生物性的作用,但也给环境的作用留下余地。
二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与一个人的童年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教育应该有“有限度的自由”,过分放纵或控制过严的教养方式对“完美人性”的培养,对人自我实现都是不利的。
自我实现者有两种类型,1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更务实,更能干。
2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体验。
自我实现者的积极特征:1、现实知觉准确。
2对人、对自己、对大自然表现出最大的认可。
3具有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6有较强的自主性及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
7对生活经验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有周期性的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
9关心社会。
10喜欢与人打成一片,但仅对少数人产生深厚的个人情谊。
11有深厚的民主性格。
12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
13具有富有哲理的幽默感。
14富有创造性。
15受自己做人原则的支配,而不受制于社会规则,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
成功者的15个人格特质:目标明确,自信,有储蓄的习惯,有进取心和领导才能,有想象力,充满热枕,有自制力,付出多于报酬,有吸引人的个性,思想正确,专注,有合作精神,敢于面对失败,宽容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焦虑,人感到自我与世界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
高峰体验是一种同一性的体验,人一旦进入这种体验,就会失去自我意识,与宇宙融为一体,就会领悟到真理的本质,甚至能把握到生活的真谛等等。
人在高峰体验时有他们最高度的同一性,最接近他们真正的自我,这个时候,人会有一种返回自然,与自然合一的愉快情绪。
高峰体验有这样一些后效,可以而且的确具有一些严格意义上的疗效,能消除病状,可以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多种方式改变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与他们的关系;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能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之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独立性。
乐观体验属于个人的成长,乐观体验要求人们生活在现实中,在“此时此地”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快乐,享受来自奋斗,幸福来自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控制环境,而不是屈从于他人的要求)。
这是一种很自然、轻松、愉快的体验。
这种体验不是发生在休息时,也不是发生在娱乐时,而是发生在工作过程中。
这种最好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完成很困难又很有价值的任务时,此时身心都达到了极限。
只有通过努力发现生活的真谛,并努力去完成它,才能体验快乐,享受生活。
只要方法得当,从事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可以为之骄傲和满足,任何工作都可能成为快乐的源泉。
当我沉浸在写作中时,乐观体验就会发生。
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个体有一定的技能,任务具有高度的挑战性,需要个体全身心投入,但是个体可以完成。
2个体的注意完全被活动吸引,很难把自己和工作分开,具有自发性。
3任务目标合理,工作方向明确合理。
4反馈清晰,个体知道自己是否已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
这是一种自我认定。
5个体集中注意于工作,会忘记生活中的不愉快。
6个体会获得一种控制感,体验到控制环境的喜悦。
7个体失去自我意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活动和目标上。
8个体失去时间感,几个小时像几分钟一样过去,相反的情况也有。
第二节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每一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些知觉就构成个人的现象场。
现象场由知觉的总体组成,关键是自我。
一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及其测量一、自我概念:即我们感知和体验我们自己。
它是一个有组织的,一致的感知模式,由那些代表着“主体自我”,“现实自我”,或自我的感知和意义组成。
自我具有下列四个特征:1是对自己的知觉,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是心理学中相当基本的组成部分。
2是有组织、连贯、有联系的知觉模型,虽然有变动,但总保持有组织和连贯的性质,不是由许许多多互不相干的条件反应组成的,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3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也不是指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是指能表征那些关于自己的经验。
人的自我并不控制其行为,但的确影响我们如何表现。
自我既能反映经验,也能影响经验。
4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指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个体赋予高度价值的感知和意义。
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心理健康的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非常接近。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者,其人格特质表现为容易相处,合作性强,工作效率高和适应性强等,两者相反,其人格特质是混乱,不友好,迟钝和笨拙等。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高相关,与个体的积极调节有关。
个体患者在自我中心的治疗过程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逐渐提高。
三、Q分类技术:通过Q分类技术,可以对他人的评定与被试自己的评定进行比较,也可以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这样,治疗师和患者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患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概念的轮廓,并计算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治疗提供依据。
近年来,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广泛采用的是布洛克1961年编制的“加利福尼亚分类卡片”。
二自我实现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重视有机体趋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自我实现是个体力图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发展自己的潜能。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论述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1自我实现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趋向动机,人类有机体不仅依靠自我实现来维持生存,而且由它促进生长,在遗传限度内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2个人可以作适当的自由选择,个人顺着自我趋向,可以作适当的自由选择,即使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不协调,引起适应困难,个体也能自我调整,恢复和谐。
3人类除了天生的自我实现动机以外,还有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这两种习得的需要。
人人都有关怀的需要,都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爱护和认可,关怀有时是无条件的,如“我爱你,不管你的行为如何”,但通常是有条件的,即这种关怀来自个体特定的行为。
罗杰斯的治疗方法是以无条件关怀为基础的,患者在无拘束,无顾虑和充分被接受的气氛中,依靠本事的自我趋向去自由选择,达到自我实现,促进心理健康。
自尊的需要发展较迟,实际上就是那些为他人所赞许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内化。
三机能健全者自我实现倾向使人更成熟,更独立,机能更健全,他们表现真实自我,不会作假,按自己的机体评价生活过程,而不是以外来的价值条件为标准。
幸福不在于个体的所有生物性需要都得到满足,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保持一种乐观的感觉和对生活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静止的,幸福是在持续不断的奋斗之中。
机能健全者具有以下特征:1、经验开放,与心理障碍患者不同,机能健全者认为一切经验都不可怕,他们不拒绝或歪曲某些经验,而是正确的将它们符号化,变为意识,因此他们的人格更广泛,更充实和更灵活。
2自我和经验和谐,机能健全者的自我结构与经验相协调,并能不断变化,以便同化新经验。
机体在评价事物价值时,总是以自己的机体经验为根据,不大受外界力量的左右。
3人格因素发挥作用,机能健全者较多依赖对情境的感受,不怎么依赖智力因素,他们常常根据直觉行动,行动带有自发性,他们的行为即受理性因素的指导,也受潜意识和情绪因素的制约,他们的所有人格因素都在起作用。
4有自由感,机能健全者能接受一切经验,生活充实,信任自己,有很大的自由。
他们相信自己能掌握生活的命运,在生活中有很多选择余地,感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自己都有能力去达到。
5创造性高,机能健全者在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上都表现出创造性,他们的自我实现伴有独创性和发明性,即使已经满足了原始性动机,并已达到平衡状态,个体仍然活泼、主动、积极地去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