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I,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岩石为塑性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7,TTG岩: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陷带。
II,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行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
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22,沉积构造:指在一定的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系。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体。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28,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
29.A型俯冲: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
30.C型俯冲:内陆盆地边缘凹陷向古老造山带之下的俯冲作用。
31.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沟一弧一盆体系的大陆边缘。
32.被动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没有沟一弧一盆体系的大陆边缘。
33.双变质体: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
34.离散型板块边界: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使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的板块增生边界。
35•汇聚型板块边界:板块彼此相向作汇聚运动,边缘有俯冲消减碰撞的边界。
36:转换型板块边界: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搓动的动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
37•热地幔柱: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地核与地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38.冷地幔柱:与热地幔柱上升说相平衡的,通过地幔其他部分缓慢向下运动的回流。
39.地幔对流:深部地幔物质由于热盆增加,密度减小而形成的热流上升,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40.地幔柱构造说:是一种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全球动力学假说,是以支配地幔大部分领域的地幔柱流作为物质主要流动形式的大地构造学。
41.断裂体系:由于受力方式和边界条件以变形体物理力学性质不同断裂常构成不同型的组合。
42.沉积盆地:地球历史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巨厚沉积物充填的盆地。
43.叠瓦构造:由相互叠置且倾向相近的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像瓦片一样的断片组成,各种断层的上盘依次相对上冲,呈层顶盖瓦式或鳞片状依次叠覆。
44.双重逆冲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期间的次次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片组成的逆冲断层系统。
45.造山作用:造成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的作用。
46.造山带: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
47.构造层:地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构造单元里和一定的构造时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构造变形特征的底层组合。
48.构造阶段:发生构造旋回的地址阶段。
49.深大断层: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大断裂。
简答题:1.简述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差别?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③构造:陆壳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无褶皱④年龄:陆壳老,洋壳新。
2.简述地台的组成和类型:答:地台: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为稳定的沉积盖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根据变质特征基底类型可分为两类①结晶基底:即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基底,常形成绿岩带②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层结构④地台盖层的沉积组合是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⑤地台岩浆活动较微弱⑥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
按地台基底褶皱固结时间的不同可将地台分为两种:古地台:古生代以前基底固结形成的地台;新地台:古生代以来基底固结的地台。
3.海底扩张的基本特点及证据答:①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洋壳的增加而增大②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 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又叫消减带③大洋岩石圈一面生长,一面消失,不断更新,因而洋底基本没有比J更老的洋壳岩石,地球总体积和海洋总容积基本不变④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⑤大陆硅镁层伏于地幔对流体上。
证据:①大洋洋壳层厚度的均一性②洋底年龄自洋中脊向两侧变老③洋底沉积物向洋中脊轴部变薄④海底磁异常平行洋中脊延展和转换断层存在。
4.大陆漂移的基本论点和证据答:①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大洋前者为泛大陆,后者为泛大洋;② 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上;③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解体,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④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⑤大陆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受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后缘黏结,拖曳成岛屿岛弧。
证据:①大陆边界拼合:大西洋两岸尾线的相似形状②古生物证据:陆相生物种类的迁移受海洋限制,只能在相邻的大陆分布③古地磁学证据:根据极移曲线分析和研究大陆大洋板块的运动5.板块构造的基本特点:答:①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分成刚性的岩石圈和塑性的软流圈②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刚性和相对稳定的大小板块,他们之间不断改变着相对位置③板块边界分为分离扩张性,俯冲汇聚型和平移剪切型3种④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因此地球的体积保持不变⑤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6.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及特征。
答;1)胚胎期,陆壳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分裂成海槽,局部出现洋壳,红海洋亚丁湾;3)成年期;大洋中脊向外扩张,大洋边缘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使大洋盆地迅速扩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继续出现扩张,但大洋边缘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域消失形成造山带,阿尔卑斯一一喜马拉雅山脉7.板块边界包括哪3种基本类型,各自有何特征答:板块边界分为洋脊,俯冲带,转换断层①洋脊特征:洋脊的地形形态与洋脊扩张速度有关,扩张速度慢形成中央裂谷扩张速度增快,裂谷被填平,并可继续隆起②俯冲带特征:俯冲带对称消减带,与洋脊生成新的洋壳相反,俯冲带是洋壳板块消亡的地方,这里两个板块发生汇聚作用是挤压带,在争夺空间时必有一个板块插入保护③转换断层特点:转换断层最初发现于洋脊带中,连接两段洋脊。
8,转换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主要区别答:①转换断层将洋脊及磁异常条带错开,但被错开的洋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平移断层活动时,错距不断增大②转换断层的相对位移只发生在被错开的两端洋脊之间,而洋脊外侧转换断层的两盘是同向位移的,而平移断层两盘位移是遍及断层全长的③转换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在洋脊之间相对洋脊的视位移方向是相反的,而平移断层的标志层错移方向与断层位移方向是相同的④转换断层两盘的错开洋脊之间断层错距处处相等,而平移断层错距在中部最大,向两端减少。
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到超大洋内,并任意散布在其中③在大陆分散期间,俯冲带在地球表面任意发育,它们提供冷物质进入地幔④冷物质适时发生周期性重力塌陷,在下地幔形成任意分布的下降流并最终形成冷地幔柱,大陆向冷地幔柱移动,形成超大陆,俯冲带将环绕超大陆发育。
10,简述地幔构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关系答:①板块构造学说主要涉及地球岩石圈的构造运动,而地幔构造说提供了一种解释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框架②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讨论板块的水平运动,而地幔构造说主要讨论地幔内部的垂直运动③板块构造说对发生在板块边界的现象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对远离板块边界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释,而地幔构造说能很好地解释④在俯冲带未发育时,板块构造受地幔柱控制,当俯冲带发育时,板块构造不受地幔柱构造约束⑤从行星的构造演化角度看,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在地球演化的不同时期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
11,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p14712•陆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和类型p188填空,选择题1,地球圈层划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地幔,地核。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台皱带4,大洋内部主要由洋中脊,深海沟,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