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好的课堂常规

如何培养好的课堂常规

如何培养好的课堂常规2008-1-18 8:09:00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好的习惯能让人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要及早开始培养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注意培养,否则,当不良习惯养成后再纠正就困难了。

笔者从抓课堂常规入手,因为课堂常规是正常教学的保证,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小学生课堂常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学习用品放置的位置。

应培养学生到校后就按当天课程表将书包里的教科书和作业本一一取出放在一定的位置,每节课后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上课时不能削铅笔打墨水借学习用品等。

2、坐、站的姿势要正确。

坐的姿势:头要正,眼睛看前方,两肩要平,背要挺直,两腿并拢,双手放在膝上或自然下垂;站的姿势:向左或向右侧跨出一步,呈立正姿势。

课前向老师行礼,课上发言都要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

3、课前发言要举手,不随便插嘴。

一般举左手,举起手时五指并拢,肘关节与肩平。

老师指定某一同学发言后,其他同学将手放下。

4、听到预备铃声立即不再讲话,以最快的速度跑进教室,入座后静候老师到来。

通过这样的常规训练,班上一般都能形成较好的教学秩序。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养成,也不能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增多,到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更高要求的学习习惯。

如阅读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加强训练,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对做得好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语言鼓励或授予小红星,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老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在班上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开动脑筋、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本整洁、认真检查的学生,举办优秀作业展览会。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怎样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

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发挥“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要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要靠教师正确的、合理的、及时的引导。

在学生学习行为出现异常时,及时与之探讨互商对策,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不是一味的“讲”“灌”“压”。

只要师生关系融洽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也就体现了,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来教育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主导”与“主体”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培养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变革,培养的策略也要与时俱进。

要适应21世纪的教育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小学课堂常规的研究成果报告从事低段教学多年,我认识到了课堂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学生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尤其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训练是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遵守课堂常规,让我们的学生乐学、好学,成了我们老师的尤其是低段教师的心病。

校本研修的春风吹拂着校园,温暖了我们低段教师的心窝。

我校明确规定每周星期三的下午统一是校本研修时间。

它为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思考、研究的平台,也是给我们一个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的机会。

经过全组人员的讨论,结合我组年级的特点,我组确定研修的主题是:如何抓好学生的课堂常规。

一、问题的提出(一)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因此,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二)课堂教学的需要一个班集体有了良好的班风,才能有良好的学风,如果没良好的班风,学风就无从说起.如果在上课时,,老师不停地干涉纪律,那么教学任务怎么能完成,又如何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一个学生一节课总是做小动作,跟别人说话,他又怎么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力保障.为此,对小学生的进行了课常规训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二、研究措施和方法(一)调查了解,弄清常规的障碍(1)教师方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重视课堂常规的管理;有些教师却疏忽课堂常规.但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又是经常教低段的老师就清楚,如果在学生刚入学时没有弄好常规管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我们将会花成十倍、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时间,才能看到一定的效果。

还有些老师就是不能持之以恒,有时三分热度上来,就弄一弄,管管学生的纪律,或者是的确感到上课纪律糟糕才整顿纪律。

另外,教师的教学手段枯燥,形式单一,没有趣味,也是造成学生课堂常规习惯差的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爷爷奶奶的心肝,都是小公主和小皇帝,他们的自由惯了。

另外,他们还小,自觉性差,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持之以恒,要他们一下静静地呆在教室不动,认真听讲,他们开始能做到,可是时间长了,他们就管不住自己的小手,小嘴了,就会做小动作或者跟别的同学说话。

(3)家长方面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爷爷奶奶的心肝,所以他们特别疼爱孩子,什么事都迁就孩子。

有些家长就特别溺爱孩子,让孩子坏习惯不断地得到滋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指正。

如学生趴在桌上作业,他们视而不见;学生书写潦草,他们习以为常;学生把脚放在凳子上坐,斜着身子坐,他们熟视无睹。

(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探讨有效的形式每周星期三下午是我校规定的校本研修的时间,由研修组长带领本组成员结合本组的研修主题开展研修活动。

在这期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形式,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学生的课堂常规习惯。

1、据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在每一学期的开学第一周我都把它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教育课。

首先向学生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并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希望和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班规,如:下课要做好课前准备,全班同学的书、笔、本子都要摆在规定的位置(书本放在课桌左上角,笔放在书本的旁边);静息时,学生要安静,一律趴在桌上头向着教室门,等待老师的到来。

在上下课时,师生问好要做到精神抖擞,干脆利落,杜绝唱读的现象;不在学校内、教室内追逐打闹;唱午歌时认真有精神;上课要积极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要经过老师同意后才能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宏亮;下课离开座位把凳子放在桌子下面并随时查看位置周围的卫生;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作业不欠账;班上图书角的图书要有借有还,爱惜书本;多看课外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2、联系家长,促进养成教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因此,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摇篮教育”,而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强化养成教育。

如果仅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的好的常规习惯在课外得到延伸。

就拿学生的书写来说吧,有的学生作业书写工整,书面整洁,无论在在学校还是在家都一个样。

可是,有的学生却不是这样的,在学校做的课堂作业认真规范,整整齐齐;他的家庭作业本却不堪入目,字迹潦草,作业本也是皱巴巴的,上面还有饭菜的污渍,让你真不想伸手却拿他的作业本来批改。

我记得我班上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的,他叫李逸。

这个孩子的课堂作业书写工整,是我班男生中书写最漂亮,最好的,我曾经多次在班上表扬他,让我班的同学都象他一样认真写字,人人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后来,我班的很多同学的书写都跟上来了,可是我发现他的书写不再象以前那么如意,有时还特别潦草,书面也不整洁了。

我找过他谈话,也叫过他在我面前认真书写,效果都不明显,我也没能找回以前那个作业一丝不苟的那个李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