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故明代的内阁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变动性。
明代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缺此少彼成为常事,须视皇帝好恶而定,而大学土员额亦多寡不等。
至于内阁权力亦随皇帝宠信的程度而转变,若皇帝或信阁臣,或信宦官,或信奸臣,则内阁权力,便会因而增大或缩小。
其次,是附属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时代,内阁权力常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且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向各部及地方政下达命令时,必须透过皇帝谕旨,可见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
再者,是个别性。
内阁大学士虽由皇帝任免,但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助君主。
还有,是欠缺法定性。
内阁能否产生作用,皇帝之影响至大。
内阁制度,对明代的政治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是助长君主专制。
太祖废除丞相以巩固其统治权,内阁制度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
内阁首辅虽俨如汉、唐之宰相,但并无节制君权的作用,事无大小都要秉乘皇帝的旨意行事,内阁只是皇帝加强专制独裁的工具而已,是明统治者用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有力措施。
明朝皇帝以内阁佐理政务,而一切施政皆由皇帝专权独断,大学士仅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皇帝往往借内阁以遂其私心,使明代之君主专制比历代为甚。
其次,是助长君主荒政。
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对奏章作出票拟,再呈皇帝批红,原意在于使大学士能对政事作出「提议」,但若皇帝无心理政,可以不加细阅,便作批决,阁臣亦无可奈何。
因此,内阁的「意见」遂演变成为「决策」,无疑助长助了君主荒政。
明代皇帝多荒废朝政,与此不无关系。
再者,是形成宦官弄权。
明代内阁因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往往难有作为,随着明中叶以后,君主的日益腐朽,更弊端百出。
明代皇帝日渐颓废,往往深居内殿,不亲政事,不与大臣相接,而往往把宦官视作心腹,委以重任。
综观明代宦官为祸之烈,实与废相后,内阁无实权,加上君主过于宠信宦官,使宦官得以居中用事所使然。
还有,是演成朋党倾轧。
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箝制,内受宦官操纵,阁臣之欲握权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结内监;另一方面则又须倾轧同列之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最后,是导致政风因循。
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权的限制,权力由皇帝授予,而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碌碌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总结而言,有谓明代无善政,是始于太祖废相。
在某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
如上述所言,因为没有宰相,令皇权失却制衡;加上内阁无合法性,故无实权,事事听命于皇帝,造成君主独裁。
如遇上昏庸之主,又会导致宦官为祸。
而且内阁首辅为求争取权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挤异己,更助长了宦官的气焰。
由此可见,明内阁的出现与其政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影响深远。
2、明代宦官专权产生的原因总的来看,明代君主专制主义具有不同于前代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皇帝对传统的皇权派生物——官僚制度不信任。
在君主专制主义被太祖朱元璋继承并发扬光大后,传统的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历史的三省制度,便再也不能为其容忍。
其中首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分走了皇帝的权力,使皇帝感到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
此外,官僚集团出于集团利益和维护礼法的目的,对于皇帝的行为经常加以规劝和谏议。
而从传统习惯上讲,这些谏议对皇帝还是颇具约束力的,这使得想凭借皇权恣意而为的皇帝深感不适,因此对官僚集团加以打压也就势在必然了。
正像黄宗羲所言:“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
”[9]伴随着明代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君主与传统官僚集团的互不信任和对抗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军事、人事各种权力于一身,个人无法运用所有的权力,可又不愿分权于臣僚,就只好依靠宦官了。
宦官与官员不同,因为他们产生伊始,便是辅助古代帝王淫乐的工具,其出身卑微,又是“刑余之人”,永远都是皇帝的奴仆、家臣,可以任意操纵,调遣方便。
皇帝利用这一点,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代替本人掌握权力的宦官集团。
这个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协助皇帝厉行独裁。
因此,我们看到,明代历朝宦官代表无不是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皇帝的宠信,再入主司礼监,督办厂卫。
其横行无忌,完全是在皇帝的默许之下,太监是否精于政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维护皇帝的地位。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几千年以礼教代替法律治理国家的“礼治”精神在明代发展到了巅峰,种种弊端也相应地在其政治体制中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皇帝在摒弃法治之后,对礼教之于皇权的作用也产生了质疑,并有羁束感。
在传统的制度和规范都已不可靠的情况下,皇帝选择了以宦官为执行者的特务手段来维护权威和满足私欲。
“礼治”是贯穿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从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黩百家”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后,“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三纲五常”便被确立为封建政治体制的指导原则[10](P.33)。
“礼治”思想从产生到发展进而成熟,一直是在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
在有明一朝,伴随着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极致,“礼治”思想也相应发展到了极致。
出现了物极必反的局面,一方面,“礼治”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简拔组建起来的文官集团,已不能有效地控制中国庞杂的社会局面。
另一方面,皇权中体现君主个人意志的部分已不满于礼教对他的束缚,急于脱掉这层紧身衣。
在封建礼法的体系中,皇帝同样要通过遵守各种礼仪,来表明他也同样受上天的节制,即受传统道德的节制。
但是,当皇帝发现事实上“礼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维护他所拥有的皇权之时,利用皇权践踏传统的道德规范就势在必然。
明代的皇帝大多是一些昏耳贵无能而又恣意胡为的人物。
明武宗,终日与宦官、倡优、喇嘛及江湖术士厮混,亦或外出游猎,并多次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到处巡视,不是为了体察民情,而是为恣意玩乐。
对于他不顾帝王本分而进行的胡作非为,廷臣们并非没有拿出传统道德来加以约束,可是武宗依靠宦官的帮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恶名昭彰的刘瑾),掌握了京城的军队和特务,从而大量排斥反对他们的官员,终于把束缚帝王的成宪抛至九霄云外。
再有如神宗数十年不理政,熹宗在位七年沉溺于木工等等。
皇帝一方面要摆脱以礼治天下给他带来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国家的权力,于是品行卑贱、心理变态的宦官就成了他们利用的对象。
“礼治”到了明朝,可谓发展到了极点,但却结出了“宦官专权”的怪胎,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腐朽,更在于它在与皇权专制的结合中已悄然落伍,甚至被抛弃。
3、以下是明朝的军事领导制度。
明王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这对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来说,是实不可少的。
明初,将原来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大都督府仅保留统率全国军队的职权。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680年),在撤废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也宣布彻底改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设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时大变动,是当时明王朝中央军政制度大改组的两翼,其重要意义实不相上下。
明代军队的建制明代设在地方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性机关,辖有若干个卫和所。
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
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别辖属五军都督府领导。
看下链接更详细。
4、明朝的对外政策明朝初年,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
永乐年间,派遣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王朝的鼎盛和开放。
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停止下西洋活动。
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
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
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
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之后,倭寇逐渐平息,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5、明朝的监察制度明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大都由前代沿袭而来,到明代逐步完善。
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使明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一)监察权相对独立。
明朝的监察权的相对独立能够更好地实行监察职能,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较高官阶的“长官”成为一些奸臣控制政权的工具时,其他的即使是地位低下的监察官员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和弹劾,而不至于容易受干扰。
(二)监察监督范围扩大,权大威重。
明代在监察权力扩大(三)位卑权重,禄薄赏厚。
(四)上下左右,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
6、明代科举制度辨析利: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
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弊: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