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真题汇总(章节顺序)一:名词解释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3.显微构造:肉眼难以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等手段才能观察到的岩石或矿物的次生构造。
又称微(尺度)构造。
4.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的一种成层构造。
5.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层面或层系界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分为单向斜层理和交错斜层理。
6.粒序层理:(又称粒级层理、递变层理)岩层内颗粒大小从底到顶由粗逐渐变细做有规律变化的关系的层理。
7.“V”字型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比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成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8.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9.最大主应力:通过变形物体内任一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个立方单元体,在其相互垂直的面上都只有正应力无剪应力,包括张应力或者压应力。
在单元体的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此时六个面上就存在三对主应力,主应力值最大称为最大主应力。
10.最大主应变:通过变形物体内任一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个立方单元体,在其相互垂直的面上都只有线应变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者缩短,则称该三个相互垂直截面上的线应变为主应变。
这三个平面称主应变面。
其中最大主应力产生的应变就是最大主应变。
11.最大主应变轴:当物体或岩石发生均匀变形时,内部的质点的相对位置将发生变化;设想物体和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其最大拉伸应变方向称为最大主应变轴。
12.主应力轨迹图:通过光弹模拟实验和计算得到,反映主应力方位,不反映大小。
(主应力轨迹、最大剪应力轨迹)13.断裂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者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这时就产生了断裂面,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这时就发生了断裂变形。
14.内摩擦角:岩石在垂直重力作用下发生剪切破裂时错动面的倾角。
15.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递进变形的应变状态包括两部分应变:全量应变和增量应变。
16.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始终与全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叫做共轴递进变形。
17.蠕变: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应变随时间的推移缓慢增加的现象。
18.松弛:当应变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的现象。
19.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称枢纽。
(b轴线理)20.轴面:又称枢纽面,指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
21.脊线: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联线为脊线。
22.槽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槽”,它们的联线为槽线。
23.斜歪褶皱:指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皱。
24.倒转背斜: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背斜。
25.圆弧褶皱:(延伸:圆弧状背斜)褶皱面呈圆弧形弯曲。
26.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
27.短轴褶皱:(延伸:短轴背斜)长宽之比介于3:1--10:1的褶皱。
28.穹隆构造:长宽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褶皱面自脊点向四周做放射状倾斜。
29.构造盆地: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褶皱自四周向中心倾斜。
30.台阶状褶皱:(挠曲)缓倾斜岩层一段突然变陡,成台阶状弯曲。
31.平行褶皱:(又称同心褶皱或等厚褶皱)褶皱的各岩层成平行弯曲,弯曲的各层有一个共同的曲率中心,向内弧方向,曲率逐渐变大;同一岩层垂直其层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的各个部位是基本一致的,而平行轴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的不同部位变化较大;通常发育于岩性较一致的强硬岩层和地壳浅构造层次。
(IB型)32.相似褶皱: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即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同一岩层的真厚度在翼部变薄,在转折端变厚,而平行轴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个部位大致相等;通常发育于软弱岩层中,一般出现在较深构造层次中。
33.顶厚褶皱:(兰姆赛分类中的II类)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形,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
34.同沉积褶皱:在岩层形成的同时逐渐变形,褶皱与沉积同时发生,褶皱两翼的倾角上缓下陡,厚度在背斜顶部变薄,在两翼逐渐增大。
35.雁行式褶皱:(雁行背斜)一系列短轴褶皱,其轴线成斜列(雁行式)分布。
36.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紧闭的,形态完整,成线状分布,而向斜较开阔平缓。
37.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其中向斜较紧闭,形态完整,成线状分布,而背斜较开阔。
38.向斜扬起端:倾伏褶皱一段倾伏,一端扬起,倾伏向斜扬起的那端就是向斜的扬起端。
39.叠加褶皱:(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反映多期变形结构,主要出现在沉积岩区较厚岩层中。
40.复背斜: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老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次级褶皱的轴面构成“正扇形”。
41.复向斜: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向斜,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新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次级褶皱的轴面构成“倒扇形”。
42.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
43.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用。
44.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致直交的节理。
45.剪节理:剪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而在岩体中产生的剪破裂面。
46.张节理: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而在岩体中产生的张破裂面。
47.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48.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
49.平面X型剪切节理系:受剪切作用形成的剪节理多成群出现,在平面上,两组剪节理可形成共轭的X型剪切节理系。
50.缝合线构造:在垂直裂面的压溶作用下,易溶组分流失,难溶组分则残存聚积,以致原来平直的面转化为无数细小尖峰凸起的缝合面,形成的构造称为缝合线构造。
51.节理走向玫瑰花图:通过在半圆内作图,反映的节理的走向方位;多用于统计产状直立或近于直立的节理。
52.节理倾向玫瑰花图:根据节理的倾角或倾向编制,在整圆内作图。
53.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54.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被分成两个对应点间的实际距离。
(总滑距、倾向滑距、走向滑距)55.断距:指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地层断距: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56.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
57.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规模巨大平移断层称为走向滑动断层,是区域性力偶作用形成的,如圣安德烈斯断层。
58.走向逆断层: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逆断层。
59.平移—逆(或正)断层:断层滑动线的侧伏角在450—800之间,断层沿与其斜交的方向滑动,上盘相对向上。
60.逆(或逆)—平移断层:断层滑动线的侧伏角在100—450之间,断层沿与其斜交的方向滑动,上盘相对向下。
61.逆-左旋平移断层:断层滑动线的侧伏角在100—450内,断层两盘做逆时针剪切运动的平移断层。
62.正—右旋平移断层:断层滑动线的侧伏角在100—450内,断层两盘做顺时针剪切运动的平移断层。
63.构造透镜体: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其长泾大小差别很大,是断层作用引起强化的一种表现。
64.深大断裂:平面延伸长、切割深度巨大、具长期活动历史,多为正断层,向下可切穿地壳或者岩石圈。
65.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66.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67.牵引构造: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拖曳而产生的弧形弯曲现象。
弯曲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68.断层岩:是断裂带中或断层两盘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改造形成的,具有特征性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
69.碎裂岩:具有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的岩石称为碎裂岩,是原岩在较强的应力作用下碎裂形成的,其粒化作用仅发生在矿物颗粒的边缘,而未达到糜棱程度,因而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不大,原岩的性质少部分保留下来,据此可以判断原岩的性质。
主要是与浅层次脆性断层伴生的,分为断层角砾岩、碎粒岩、碎粉岩、假玄武玻璃、断层泥等。
70.糜棱岩:其特点是颗粒细小,具有固定流动和动态结晶作用造成的条带状定向构造;是原岩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后形成的粒度极细的动力变质岩,属于深层次或中深层次韧性断层伴生的岩石,系指在高温、高压及低应变速率条件下晶体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的断层岩。
71.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过程中盆地不断下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由于控制盆地边缘断层的不断活动而发生的。
72.轴面劈理:指产状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褶皱轴面的劈理。
主要发育在强烈褶皱的岩层里。
73.层间劈理:是一种收岩性及层面控制、与层理斜交的劈理。
74.拉伸线理:由拉长的砾石、鲕粒、岩屑、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的平行定向排列构成的线状构造。
75.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等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构成,且平行于应变椭球体的长轴方向,属A型线理。
76.凡与褶皱轴平行者一般称之为b轴线理,而与褶皱轴垂直者一般称之为a轴线理:77.A型线理:最大主应变轴平行的线理;B型线理:与中间主应变轴平行的线理。
78.交面线理: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线理,B型线理。
79.破劈理:指岩石中密集的且平行排列的一系列剪切破裂面,其裂面定向与岩石矿物的排列无关,力学性质与剪节理相同。
80.滑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面理岩石中,是一组切过先存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又称应变滑劈理;其微劈石中的先存面理一般均发生弯曲或者褶皱,故又称褶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