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natomy Term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Anatomy Term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07口腔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1.p10
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额骨板障静脉汇入上矢状窦,蝶骨板障静脉汇入海绵窦。

因此,鼻腔和鼻窦感染可由此进入颅内。

2.p14
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3.p15
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p18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p 18或p50
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

6.p26
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成H形的缝,此处最薄弱,称为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p28或p152
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

共有四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8.p45
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有23个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

椎间盘起连接、保护、增加脊柱运动幅度之作用。

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9.p79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p117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

(空肠以下的为下消化道)
p118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p139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中线的中、外交点处。

p147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p150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p160
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p164
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呈负压。

p165
左右各一,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容量最大,在人体直立时位置最低,胸膜炎有渗出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p170
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

p170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

p171
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p178
在膀胱底面,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是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p188
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是男性尿道最长的一段,临床上称为前尿道。

p188
临床上将男性尿道的前列腺部和膜部合称后尿道。

p204
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男性腹膜腔为一封闭腔隙,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p220
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p221
位于右心房及心室之间,由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可防止右心室的血液逆流至右心房。

p223
位于左心房及心室之间,由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组成,保证血液的单方向性流动,其中二尖瓣前尖是左心室腔的分界。

p229
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ie纤维网。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运动。

p229
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方心外膜深面。

p241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p241
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当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增高时,可反射性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p261
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汇合部,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p274
位于第1腰椎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p285
脾上缘前部有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

p292
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网膜后部集结成束,形成的圆盘状隆起,中央有视神经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为生理性盲点。

p292
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约 3.5mm处,有一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

p293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具有结构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的共同特点,使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进入眼球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

p322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对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

p332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构成。

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背面与小脑相邻。

p358
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

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扁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p377
大脑半球白质内,靠近大脑底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p377
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分为头、体、尾3部,豆状核分为壳和苍白球2部,其中尾状核和壳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调节躯体运动起重要作用,并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p383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的白质板组成。

当内囊受损广泛时,患者会出现“三偏”症状。

p404
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参与骶丛的组成。

位于脊柱两旁的椎旁神经节透过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全长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

p435
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构成,呈白色,连于T1至L3脊神经与胸交感干之间,共15对。

p435
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由无髓鞘的节后纤维组成,色灰暗,共31对。

p456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

光照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

p466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等,此间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可将药物注入此间隙进行硬膜外麻醉,以阻滞脊神经内的神经传导。

p469
脑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内部充满脑脊液。

p470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深入窦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是脑脊液回流入硬脑膜窦内的结构。

p469
位于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借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

p 473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p 477
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中,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左、右外侧孔和正中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