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5-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十五
15-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十五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高考作文中各种文体受青睐的程度,从得分统计来看,议 论性散文得分的平均分、满分、一类文的比例远远高于记叙文、 记叙性散文、议论文。究其原因,一是形式自由,便于抒发考 生的见解和感受;二是语言表达容易显示考生个性化特色,易 于展示考生的文采和才华。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点评] 这篇范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由劳动之 事引入,贴切自然,巧妙地做到了情理完美的结合;主体 部分在描写中抒情,自浅而深,围绕中心,叙议抒怀融为 一体。结尾将名言警句嵌入句中,串联成文,发人深省。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方法三] 用形象生动而又精当的事例成段 在议论性散文中,我们可以把论据表述成“何人、何事、何结果”的故 事模式,或叙述画面感强的事例,或举一组事例,然后接一层议论分析。可 分为事例析因、正例反设和反例正设,阐明论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叙述 事例一定要简洁,叙述结束,一定要就例发表议论。这样,可避文体不清之 嫌。 [方法四] 句式丰富灵活,精彩流畅,富有感染力 写作议论性散文,审准题,得基本分;句式丰富灵活,精彩流畅,富有 感染力,得高分。语言的文采,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表达真挚 情感、饱满思想的需要。优秀的议论性散文作文,一定是语言优美、文采飞 扬的:描写,生动形象,曲尽其妙;议论,思想深刻,哲理丰富;抒情,激 越澎湃,韵味悠长。退一万步说,即便作文的观点、内容、结构都不够突出, 但如能做到句式丰富灵活,精彩流畅,富有感染力,使文章能够“光鲜亮丽”, 也会让阅卷老师因“怜香惜玉”而不忍痛下杀手。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建构 _______________梳理知识建支架
一、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的异同点
比较点 议论文
议论性 散文
内涵
说理, 观点鲜 明。
说理, 观点鲜 明。
结构
笔法
语言
表情达意
要求有严密的论证 结构,按照逻辑层 层展开,或是起承 转合,或是演绎归 纳,设置分论点则 环环相扣,强调规 整严正、简洁清晰。
然而在这场劳动中,我却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学习这么忙, 劳动太占时间了。”“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学校不是花 钱雇了校工么?让他们去做好了。”这些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劳动确实既苦 且累,又占时间,但在我看来,劳动和学习一样,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 有多热爱学习,就该有多热爱劳动,劳动与学习并行不悖!
散文笔法,把握 要表达的事理或 象征意义,从情 中悟理,在理中 染情,情理交融, 灵活自由地进行 形象的描绘和情 感的抒发。
属文学语体,它用 的是以形象思维为 内核的“片状结构” 跳跃语言,通过具 体的充满情感的描 写,展现一幅幅画 面,而且要把自己 的观点蕴涵其中, 语言华丽优美。
运用文学语 言来表达, 有时说得很 委婉、含蓄, 常常伴随着 强烈的感情 色彩和鲜明 的个性化色 彩。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突破 _______________研析考题点迷津
[突破点一] 巧构思——熟悉框架,分解论点 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框架在议论性散文写作要点里已经介绍了,这个 框架比较程式化,容易掌握,便于快速构思。但作为散文笔法,看似形 式自由,也不能够信马由缰,一样需要围绕论点分解出分论点。分解论 点一般用下面三种方法。 [方法一] 横向并列式分解 对论点或论题的属性、思想意义、内容,运用横向并列式分解揭示 所阐释的内涵(是什么)。以标题或论点为结论,追溯原因,对标题或论 点问“为什么”,抓住几个主要原因形成横向并列式分论点。提出解决问 题的横向并列式的措施和途径(怎么办)。以标题或论点为前提,推想会 产生的横向并列式意义、作用、价值、影响(会怎样)。
劳动与学习齐飞,奋斗共追梦一色,同学们!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 代里,我们仍然能时刻想起平凡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 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地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 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受人尊敬!”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试题解析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突破点三] 巧论证——情理交融,阐述灵动 写一般议论文时论述道理是理性化的,是论证式的,或立或驳,其 目的是让人折服,使人“心服口服”;写议论性散文时论述道理是情感 化了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需要阐释灵动,巧妙论证,其目的是使 读者的心灵发生感应,产生共鸣,受到震撼。 因此,写议论性散文不用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展开 表达,也不用完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组织 成文。它的选材要鲜活新颖;笔法要形象生动;语言表达,要句式丰富 灵活,精彩流畅,富有感染力。从行文的表述上,重在因事生情,以情 推理,理由情生,披情入理。文中的“理”总是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的烙印的,总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情和理始终相互作用、相互 渗透。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鲁迅先生有感于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对民众的奴性心理深恶痛绝,因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讲出一番 道理,作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的精辟的论述,不但以 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真正体现“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议论文笔法,注 重理性和逻辑, 按照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步骤组织 成文。
属政论语体,要求 以抽象思维为内核 的“线状结构”的 语言,它更强调清 晰的理性和严密的 逻辑性。
按照概念、 判断、推理 的逻辑形式 来推理表达。
要求有议论的层次, 但不严格,而是 “形散神不散”, 灵活自由,以内心 感受为线索,由若 干片段描写衔接而 成。
同学们,不管是为了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慰藉,劳动于我们每一个人 而言,都该是必不可少的。维特根斯坦说:“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 时至今日,人类科技越是发达,文明越是昌盛,我们就越需要劳动来充实我 们的灵魂。那种劳碌过后才会产生的“健康的疲惫”,要远比科技包办一切 更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昔日子路问路,有隐者不屑: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之尴尬,也正是我们的尴尬。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散文
结束
[方法一] 巧借类比释内涵 议论性散文的选材可以借助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比较类推, 从而阐述文章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巧借类比释内涵就是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 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 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 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 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巧借类比释内涵就是通 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特写 镜头、一个个意象,将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 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渗透”和“寄托”自己的观点、理念。 [方法二] 巧串名句添诗意 根据议论性散文表达的需要,可以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 成文,烘托形象,印证论点,增添意蕴。引用古圣前贤的经典名言、显现集 体智慧的成语谚语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 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 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 能收以一当十之效。另外,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 些经典著作的援引,更应该准确无误。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一
二
三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性散文
结束
[方法二] 纵向递进式分解 按意义上由浅入深、事理上由简单到复杂、影响上由小到大等顺 序进行论点的分解。或从为什么、怎么办之中进行分解。分论点递进 式也称作层进式结构。层进式结构与分总式结构不同,其结构是纵向 发展的,前一段(或前一部分)是后一段(或后一部分)的基础。在论证的 过程中,文章需要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不断地启发人们思考。这样 的结构有利于深入地讨论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待解决、启发人们 深入思考的问题,更具积极意义。 [方法三] 对比式分解 从假设的角度,对论点或分论点进行正面与反面的分解。对比论 证式又叫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 较。这种方法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 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 比,对错误的或者坏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 定,这种对比叫作“横比”;另一种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 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作“纵比”。
结束
[小结]
文本 特点
这篇作文的命题材料部分先引用名言,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 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和有些人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前后对比,引起考生思考。
设题 特点
写作任务明确。作文的任务是“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 劳动,从我做起”,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材料情境设置多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选自《左传》,是说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强调人民的劳动与财 富和幸福的关系。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选自《诗经》,是说 人民很勤奋,早起晚睡,打扫屋里屋外,强调我国人民自古热爱劳 动,已经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然后罗列现实生活中出现对劳动 不理解、不愿意甚至不尊重的现象,对于此不能一味责备、讽刺、 嫌弃或抱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这才 是引领时代前行的新青年。 从任务及情境看,这道作文题更适宜写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议论性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