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随堂笔记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时间:1947年——1991年冷战对峙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
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
冷战时期,各阵营中国家除了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时美国争取霸主地位的表现,其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冷战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为标志开始,以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柏林墙倒掉为标志结束。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
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
没有一方希望挑动对方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类毁灭的危险,双方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冷战的态势。
最终,美国战胜了苏联。
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的信仰。
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在整个冷战过程中,局部战争一直不断。
主要爆发了一下战争: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越南抗法战争 1945年9月---1954年7月两次印巴战争第一次:1947年10月22日---1948年12月31日第二次:1956年8月初---1965年9月23日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 1967年6月10日美国入侵越南战争 1961年---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10月26日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21日---1971年12月17日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二战和一战对世界上所有参加战争的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但是美国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美国本土没有发生任何战争;相反,美国在经历了大萧条以后,通过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经济的爆发提供了高效的加速器,通过军工企业的发展美国经济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霸权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发动了冷战,美苏双方在科技方面更进行竞赛。
个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有各自所属的同盟资助相互征战,对冷战的主要国家---美国和苏联提供了一个缓冲;同时,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国之间并不像再次直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美苏两国避免了直接开战。
冷战中最先发生的战争是越南抗法战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越南人民反对法国恢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法国为恢复其殖民统治,在英军庇护下派遣远征军重返印度支那。
23日,法军在西贡武装挑衅,南方人民奋起抵抗,揭开战争序幕。
1946年12月20日,胡志明主席号召全国抗战,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法军投入10万人兵力,自1950年起得到美国大量援助,1954年春,兵力增至48万人(含傀儡军33.4万人)。
越南采取长期抗战的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军队总数从8万人发展到33万人。
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法军采取速战速决方针,企图在18个月的时间内消灭越军,但是在法军发动进攻后,越军以农村、山区为掩护简历根据地,通过阵地防御和游击战,辅之以越军以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法,于12月23日粉碎法军进攻,取得越北战役的胜利。
自此,两军进入相持阶段,法军改变战略方针,使用“以越制越,以战养战”作为战略方针。
对解放区进行蚕食扫荡,组建傀儡军作战。
越军,发展正规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并组建机动部队实施运动战。
最终在我国支持下扭转战局。
为了控制与我国接壤的背部战场主动权,发起反攻战役,通过奠边府战役的胜利,确定了越军的胜利。
越南抗法战争的防御阶段后期,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延续15个月。
1949年1月,印巴双方接受联合国决议宣布停火,并于同年7月划定停火线。
整个印巴战争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就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问题于1947年到1949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
英殖民地时期,克什米尔名义上独立,但是在英军撤离殖民地时独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均要求克什米尔加入本国,但克什米尔希望继续独立。
亲巴基斯坦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侵入克什米尔,印度借此也出兵克什米尔,最终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
克什米尔也组成了解放军,并在巴基斯坦的资助下对印作战,克什米尔的正规军在受到这只军队和巴基斯坦的支持下很快被击溃。
克什米尔的正规军在印军的空军支持下巴基斯坦军队不能顺利入侵,在1948年双方进入僵持固化状态,最终于1948年12月31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第二次印巴战争的起因是库奇兰恩,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未在这里正式划定国境线,1956年之前一直被巴基斯坦控制,但是在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
3月起,印度以进行“箭头”演习的名义向库奇兰恩地区持续增兵,使地区的兵力达到3个旅,并夺了取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认为库奇兰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对印军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议而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但不久传出库奇兰恩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其矿产资源的消息。
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
在对峙中,双方发生了对射,冲突进一步升级。
4月24日,印巴两军在库奇兰恩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
战争过程中产生了“蒙巴顿方案”、“潘多拉盒子”、“大满贯行动”等战役。
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军,并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印度和苏联签订《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久,1971年3月,印度通过了支持孟加拉国独立的决议,1971年11月,印度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出兵东巴基斯坦,诱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12月,战争进一步扩展到西巴基斯坦。
战争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战场展开。
12月17日,印巴双方全线停火。
1972年7月,双方签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
本次战争导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1975年10月,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两国正式建交。
在越南抗法战争第二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中国东北接壤的朝鲜和韩国之间发动了战争。
此次战争由朝鲜先向韩国陆军发动进攻开始,战争开始后三个月,美国组建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登陆。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1年7月10日,美国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宣布朝鲜战争结束。
但是朝鲜在2009年5月27日宣布将不再受停战协定约束。
追溯朝鲜战争的原因,则是19世纪末列强对朝鲜的侵略以及日本吞并朝鲜。
朝鲜过去一直是中国明朝和清朝的属国。
19世纪,急于获得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的资本主义列强开始觊觎被称为“隐士王国”的朝鲜,1856年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就向美国政府提出“英占舟山,法占朝鲜,美占台湾”的建议。
1866年和1871年法国和美国分别入侵朝鲜,却均无功而返。
朝鲜的近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力迅速膨胀,正交叉进行工业革命,因此扩张欲望强烈。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国门,随后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奥匈帝国(1867~1918)等欧美列强纷至沓来,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82年《朝美修好条约》的缔结标志着朝鲜国门的全面开放,也意味着朝鲜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角逐场所。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由此演变后来朝鲜半岛分裂南北阵营的导火线。
朝鲜和韩国不满二战后的处理方式,在三八线上不断发生纠纷,最终在1950年6月25日在三八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
我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于10月19日向朝鲜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中朝军队的顽强战斗下最终于1953年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暂停。
美苏在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时,保持了相互克制的态度,为未来各国之家处理核威胁提供了范例。
又称加勒比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古巴与美国关系恶化后,卡斯特罗在1961年宣布走共产主义道路后,与苏联展开各方面的交流,苏联同时向古巴提供包括武器在内的多种资源;美国则认为苏联将古巴视为苏联在美洲实施全球霸权主义的跳板。
苏联则运送核导弹至古巴,美国通过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境内建立的相关设施。
赫鲁晓夫则矢口否认,最终美国总统肯尼迪通过苏联威胁美洲各国,进而对古巴进行全面封锁,赫鲁晓夫在面对美国封锁时无奈做出让步,同意撤出美国认为“进攻性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古巴导弹危机得以解除。
美国在冷战中的间接参与与苏联战争的程度远远高于苏联。
冷战时期最为著名、惨烈的战争---越南战争,美国在此次战争周投入了大量的军力,但最终以光荣的撤退失败。
希望统一越南的南越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廷琰的政府。
美国则出兵帮助越南共和国。
最先开始支持越南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
在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为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将美国国防军撤出越南。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了越南全国。
闪电战袭击在中东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出动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进行了闪电式袭击。
同时,地面部队在空袭开始半个小时后发动进攻,被攻击的阿拉伯国家也开始抵抗,整个战争持续了六天,以阿拉伯国家失败告终。